西南大學園林學院學生撐死 暴露群體缺陷
4月19日西南大學園藝園林學院城規專業大四女學生王文杰,連續吃五個小時,導致半夜胃脹撐破,20日中午時經搶救無效后死亡。 (摘自人民網)
對于這樣的死,讓我感到可笑、可悲。據室友說,她吃了滿滿一鍋米飯、菜及一零食、水果,接連有足足5個小時。平時表現內向的王文杰,這一舉動也讓室友覺得很詫異。有傳言說,王文杰為了找工作,最近減肥節食,一天只吃一頓飯,這次實在餓慘了,吃得太多,把胃撐破了。
作為一個大四的成年人,連基本的嘗試都沒有,不值得同情。難道不知道,不能暴飲暴食,難道連續吃5個小時,她一點自制和自知能力都沒有嗎?這樣類似的大學生畢業前的不幸事件早已司空見慣。如自殺的、殺人的和燒畢業證的等等方式多種多樣,然而卻沒有能夠引起社會和大學生足夠的思考,反而被很多人當做了“新聞”,這是大學生群體的適應社會能力和自身才能的缺失,在某種意義上是自我的慢性自殺,是缺乏對社會和自己正確的認知的表現,更是缺一種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的清晰認識和把握。大學生的“思考”很有必要,比心理學課程更具意義。在這些事件中,把自己定位于一個看客,殊不知自己才是這場畢業悲劇戲中的一員。
大學生在面臨就業時,呈現出三級分化,第一級,在人才市場或者招聘單位游刃有余,可以毫不夸張的說,不是他在應聘,而是單位對他翹首以待;第二級是基本上單位和個人達成就業共識;第三類,無論他走到哪里,都是棄兒,優越的崗位,用人單位看不上你,待遇低一點的工作,自己嫌三嫌四,最后還做不出成績來,以至于成為社會的無業游民。
自己屬于哪一級別的人才,不是別人決定的,是個人給自己的定位和奮斗得來的。大學四年就是一個自我的全新定位過程,而不是高考后的解放時期,而是解放后的建設時期。
如何定位?怎樣培養綜合能力?是學校享譽度不夠?是學校教學條件落后?是周圍誘惑太多?還是專業就業前景不好?這些都只是為自己逃避現實,推卸責任的借口。
反問自己,名校是因為學生優秀而出名的,條件是自己改善和發現的,誘惑是自己抵制的,專業是我們起碼應該學好的,歸根結底,一切都是人為地,我們完全有能力去克服所謂的不利因素。最大的問題在于我們正視自己的人生,擔起作為人子的責任,最終才能有社會的責任。
面對就業,人人都是平等的機會。可以說,就大多數人來說,社會的工作都是陌生的,都需要重新學習,但其中考察人才的永恒標準之一就是個人的綜合能力。我們沒有理由埋怨。其實社會上本沒有就業難不難之分,只有能力高低之分。沒有熱專業和冷專業,只有能做好的和做不好的,而大學不是拿著父母的血汗錢來消遣享樂和攀比的。
社會上的崗位種類繁多,我們只有先學好手中的專業,再來多渠道的發展自己在其他領域的技能。所謂“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無論你愿意與否,你沒能力做好眼前的,憑什么說其他的你就一定可以學的出色。任何你愿意的和不愿意的,都是一種能力的挑戰和培養。
編輯:just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