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秘的垂直綠化概念(組圖)
在國際生態建筑潮流中,垂直綠化的概念,一直籠罩著一層神秘的面紗。最近,我有看過一些這些方面的資料,下面整理出一部分與大家分享,希望能給大家一些啟示。
國際眾多設計大師,紛紛以生態角度,重新看待與天爭高,重新思考植物與人的關系,由橫向關系轉為垂直思維。在世界各地以“建筑環境共生塔”的概念,重啟人們與建筑、自然共生的感動。
WOHA事務所在新加坡的Newton Suites,創造永續而現代的城市天際線。建筑外觀采用大量遮陽板,規律水平的橫向線條,構成兩側立面的特色,此設計在阻擋強烈陽光的同時,保證完整視野,制造不斷變化的建筑表情。正面部分,中央以垂直綠墻貫穿,每4層設置公用空中花園,在立面強調垂直向上的意義,每層樓綠化達130%,其中110%綠色植栽,大量吸納陽光與二氧化碳。
由Meir Lobaton+Kristjan Donaldson建筑事務所提出的Residential Tower,成為墨西哥城難得一見的住宅計劃,它提出高層住宅建筑類型的新想像。每一公寓占據一個樓層,面積400?,擁有將近160?的花園,單位間會以連續水平90°旋轉,制造錯層效果,花園的懸臂部分落在上層公寓的臥室下方,就算散步也看不到別人的臥室。當旋轉360°時,上下兩花園的重疊距離間隔三層樓,足以確保樹木良好生長高度。
李天鐸以充滿東方的思維方式,將生態視為“形隨自然、行隨生活”,讓建筑與自然發生關系,成為實踐生態美學建筑的臺灣第一人。在亞洲,李建筑師也以充滿東方的低調優雅,營造出獨特的新亞洲風格。
垂直綠化的概念聽起來很深奧,其實我們古老的文化中就已經存在。例如,古代園林設計中,土丘、假山的運用,就能體現出這種思想。小小的庭院內,透過人造土丘延展垂直視面,讓空間尺度突破平面轉變為垂直,濃縮出震撼滿版的綠意風景。
李大師在臺中做的科博雙星,以原創精神,將其曲線美學、結合大樹生態理念,打造出臺中從未有過的綠金主流色系的建筑新外觀。建筑,要做到令人“感動”的程度,是要展現更多生命力,不單為了造型和美感,讓生活多了綠院子、美花園、芬泥土,才能真正打動人。
編輯:just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