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加大對公園的管理,世博綠化正越來越美。
在5.28平方公里的世博園區內,綠化環境建設面積達到1平方公里,綠化覆蓋率超過25%。如何養護好大片綠化,成為綠化部門最大的課題。上海世博會工程建設指揮部辦公室副主任陳敏昨天透露,世博園內的綠化全部進入了“超一級”養護,為了應對即將到來的梅雨和高溫天氣,目前70多位巡視員每天在園內觀察綠化情況,700多個后備花木基地也已經到位。
綠化養護應急方案有十套
“原本我們很擔心園內的綠化景觀能否在世博會開幕后,展現出最美好的姿態,現在我們完全放心了。”上海市綠化和市容管理局副總工程師張浪甚至表示,世博園區內的大自然景觀未來能和外灘相媲美。
“公園是越管越好。”陳敏說,通過加大對世博公園、白蓮涇公園等管理,世博綠化正越來越美。他笑稱,世博綠化養護的手段還要超過最高的一級養護,是“超一級”。
“針對可能發生的情況,我們已經做出了十套應急方案。”如果遇到游客多、天氣差,導致大面積綠化破損,馬上可以根據季節確定可以替換的花卉和喬木,并從后備基地調運,目前共有700畝到800畝的基地正在預備。園內還建立了嚴密的監控體制,采取網格化管理模式,70多名巡視員實時監控植物的生長、發展情況,注意病蟲害,并定時定期上報。
公園設施處處體現人性化
和世博園內眾多展館關注人類未來的城市生活一樣,處處體現人性化的世博公園、后灘公園、白蓮涇公園也將成為未來公園的模板。
“為什么有些傳統公園不受市民的喜愛,就是因為它在人性化上有欠缺,在設計世博園區內的所有公園時,我們注重功能上的‘以人為本’,滿足各種需求。”陳敏說,世博園內的三座公園各有特色,白蓮涇公園屬于“近代”,其景觀和傳統工業相結合;后灘公園結合上海起于小漁村的歷史,體現農耕文化;世博公園則以現代化的城市綠地為設計主旨。“這些公園都很有上海的本土文化特征,讓市民有一種親切感。”
世博公園不用一根原生木材
世博公園在新材料、新技術上的應用也走在現有大型綠地的前列。整座公園沒有使用一根原生木材,一塊原生石材,全部采用再生材料來替代,體現未來“綠色城市”的理念。
荷蘭尼塔設計集團承擔了世博公園和白蓮涇公園的總體設計,中國總部設計總監于志遠表示,再生材料在公園內得到廣泛應用。“公園內所有木鋪裝都采用了合成木,它是用70%的木屑和30%的塑料經高溫壓制而成。透水混凝土取代了原生的石材,用煤渣、鋼渣、廢磚廢瓦等制成,可改善地表和地下水交換。”事實上,這些再生材料不但價格要比原生材料便宜,壽命也更長。
園內的水凈化也擯棄了傳統公園采用機械、化學或物理方式,全部通過水生動植物來自然處理。后灘公園每天從黃浦江取水,將劣五類水凈化為三類水,供世博公園作為景觀用水。這項技術正在城市最佳實踐區“成都活水公園”展示,并將應用于嘉定新城。
專題:2010年上海世博會
最新評論: |
中國風景園林網版權所有 COPY RIGHT RESERVED 2007 - 2012 WWW.www.wewon17.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