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山換青山 中國石漠化治理的“弄拉模式”
此等情景,讓記者深感意外。要知道,60年不遇的特大旱災,已造成我國西南地區大部分石山區糧食絕收,人畜飲水難以為繼。僅廣西就有300多萬人、200多萬頭大牲畜發生飲水困難。而這個身處石漠化重災旱區的小山村,何以泉水長流,安然無恙?
4月30日,79歲的李義康告訴記者:“40年來,我們屯從沒發生人畜飲水困難,即使是今年最干旱的時候,不但能保證全屯人的飲水,每天還可以供應外地60多個民工的生活用水,以及旅游基礎設施施工用水30多噸。”
他還談道,1998年和2008年,廣西大部分地區遭遇洪澇災害,很多石漠化嚴重地區山體滑坡,損失慘重,而弄拉屯卻毫發不損,生活如常。
“我們是大旱之年無旱象,暴雨之后無水災喲!”老人一臉的自豪。
老同志龍川,現年78歲,原任自治區副主席。從1990年至今,前后20多次來過這個小山村調研。在和記者長時間探討弄拉屯的奇跡時,他感觸良多:“弄拉屯之所以旱澇無憂,成了旱區罕見的‘綠洲’,關鍵的一點是幾十年來抓封山育林,做到標本兼治。‘弄拉模式’無疑是中國石漠化治理的一面旗幟,具有普遍推廣的價值。”
管住“一把刀”:“刀下留樹”還青山本來面目
弄拉的奇跡,要從柴刀說起。
因為有了柴刀,弄拉人的祖先劈山開路,于清朝乾隆年間從重慶來到弄拉定居。因這里有參天的古樹,長流的小溪,適合人類生存。
也因為柴刀,弄拉人吃盡了苦頭。“1958年大煉鋼鐵,200多人的民兵連背刀扛斧,連伐兩月有余,25個山頭的樹木被砍得精光。”李義康至今記憶猶新。“樹木砍了,泉水少了,滴水貴如油,洗菜洗手又喂牛,我們曾想過要搬到外縣去。”
搬遷外地,談何容易?權衡利弊,弄拉屯人痛定思痛,決定堅守這片祖宗開墾的大山,決心管住“一把刀”,還青山本來面目。
從60年代開始,弄拉屯就訂立村規民約,開始派出6名青壯年人,在弄拉的山林范圍內日夜巡邏,任何人不得上山隨意砍伐。發現有違約者,“嚴懲不貸”。
李榮光回憶道:“1977年,我剛從高中畢業回村,用刀砍了兩棵小樹,被罰工分200分。當時一個勞動力一天才10分,我等于20天‘白打工’”。
“刀下留樹”,讓受傷的青山從此得以休養生息。小小的弄拉屯,向大自然展開了它溫暖、友好的懷抱。
侍弄“一把火”:“釜底抽薪”給林木減壓降負
俗話說,人生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
管了刀,沒有柴,如何生火取暖,煮飯炒菜?
弄拉屯人使出了渾身解數侍弄“一把火”,“釜底抽薪”給林木減壓降負。
辦法一:家家建起省柴灶,一改祖輩沿襲的三塊石頭壘成灶、消耗大量柴薪的傳統做法。只準村民上山撿拾枯枝敗葉做柴火。
辦法二:戶戶集資,買回一個柴油機發電,除解決照明問題,多余的電量用來做飯燒菜。
辦法三:爭取上級政府扶持,全屯戶戶免費建起了沼氣池,鼓勵有條件的人家使用液化氣。
84歲的吳金花老人說:沼氣是個好東西,我們可以點燈不用油,做飯不燒柴,沼渣施果樹,沼液淋蔬菜,“種出的蔬菜還是綠色食品哩!”
弄拉屯人侍弄“一把火”,除了節約柴薪外,還注意用火防火。村規民約有條文,大會小會經常講,婦女兒童均知曉,用火安全意識特別強。新中國成立以來,屯里從未發生過一起森林火災。
突出“一個造”:“代代相傳”讓青山永葆本色
村里的老人說,弄拉屯人有兩大傳統:大年初一,家家戶戶把一個湯圓掛在門前樹桿上,在山泉出水口燒一炷香火,祈求樹木快長,清水長流。他們認為,是樹涵養了水源,是水澤被了后世,樹是他們的“衣食父母”,水是他們的生命源泉,人吃湯圓,樹木應當先“吃”。吃完湯圓,村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男女老幼齊上山,揮汗如雨大造林。
兩個傳統,從他們的祖先開始,至今已到第十一代,代代相傳,從未間斷。
“為彌補‘大煉鋼’給樹木帶來的劫難,我們在村規民約中約定,村民如確需砍樹作生產工具,必須先種下樹苗。砍一棵樹,種6株苗。”64歲的李華勤說。“另一個規定是,每戶每個勞動力每年要種10兜竹子,多種不限。至今,我種的竹子起碼有300兜。”
“竹子長得快,兩三年就可以賣掉,既增加收入,又能保護山林。”李華勤解釋說,弄拉人管這種造林辦法叫做“以短養長”,造林與村民眼前需求結合起來,才能長久維持下去。
弄拉屯人除了“造”竹子,還逐漸發展適應石山地區生長的果樹、木材、藥材的種植,探索出了適合石山地區發展的“山頂林、山腰竹、山腳果、地上糧”的生產模式,形成了“以林為主、林果結合、套種藥材、綜合經營”的綠色經濟新格局。
造林“造”出了大效益。至今,125人的弄拉屯,擁有果樹650多畝、藥材500多畝、用材林790多畝、中藥材200多種,森林覆蓋率達73%。
“上世紀90年代,我們弄拉賣果子、賣藥材,年人均純收入已達到3000元,居全縣之首。植被擴大,水源有了保障,旱澇不愁,一度銷聲匿跡的猴子又回到山上啦。”
“國家級藥材自然保護區、自治區生態自然保護區、國家科技支撐計劃生態重建示范區、弄拉巖溶動力學監測站、弄拉巖溶生態教學科研基地的牌匾相繼掛到我家的門框上。”李義康的話里充滿了自豪。
打造“一個游”:“物盡其用”使青山保用結合
弄拉人幾十年如一日,在“刀”、“火”、“造”上做文章,探索出石漠化嚴重地區生態保護模式,但面對市場經濟的大潮,也同樣有過困惑。
李義康說:“樹木不能砍伐,人口不斷增多,退耕還林后,耕地不斷減少,全屯耕地只有33畝,果樹質量嚴重退化,近幾年群眾收入徘徊不前。”
如何既保護生態環境,又確保群眾增收?弄拉人再度把目光瞄準了大山??靠山吃山。
李榮光說:“弄拉屯29座山峰合圍成12個弄場,風光秀麗,有藥用植物200多種、野生動物十幾種;弄拉植被豐富,森林覆蓋率高,是個天然大氧吧;弄拉氣候宜人,夏季日平均溫度在23-24℃之間,是避暑的好去處;弄拉離縣城20多公里,離首府南寧約100公里,交通便利。發展休閑旅游,弄拉屯占天時地利。”
幾度思量,這個大石山區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新路子??休閑度假旅游應運而出。
2008年12月,廣西第一個生態旅游專業合作社在弄拉揭牌。由老板承包所有開發費用,免費為全屯每戶興建統一的新樓房,不動山里一草一木。村民則以土地承包經營權和林地量化入股的形式,參與開發經營合作社,利潤四六開,老板占40%,村民占60%。
“目前,我們旅游建設投資已經達到2000多萬元。”李榮光說,弄拉生態休閑旅游項目兩年內可開門納客,到時,要實現全屯人均年收入達到萬元以上的致富目標,將不再是難事!(記者 唐廣生)
采訪后記
弄拉留給世人的教訓是深刻的。1958年的大煉鋼鐵,導致這個小山村樹木被砍伐,植被破壞,水土流失,群眾一度飲水難。雖經過幾十年的努力,但生態遠未恢復到“古木參天”的水平。這強有力地說明,人類如果不尊重自然,以犧牲環境為代價,片面追求經濟指標,必然要遭到大自然的懲罰。
弄拉留給我們的經驗又是極其寶貴的。這個小山村幾十年如一日,管住“一把刀”、侍弄“一把火”、突出“一個造”,封山育林換回青山常綠,溪水常流,成了旱區里的“綠洲”。之后,又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靠山吃山,發展休閑旅游,走可持續發展道路,實現了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創造出中國石漠化治理的“弄拉模式”。
石漠化是我國南方濕潤石灰巖巖溶地區特有的、在脆弱的喀斯特地貌基礎上形成的一種荒漠化生態現象,與西北地區土地沙化一起稱為我國兩大生態災難。“山窮、水枯、林衰、土瘦”是西南巖溶地區多數村寨的概貌,“吃飯難、飲水難、燒柴難、建房難、行路難、上學難”長期困擾著這些地區,嚴重制約著民族進步和社會發展。
黔、桂、滇三省區石漠化面積占全國石漠化地區面積的83.85%,廣西石山地區的面積達八九萬平方公里,占國土總面積的38%,治理石漠化任重而道遠。“弄拉模式”極具啟示,弄拉人近半個世紀以來的堅持與執著,更讓我們感動。生態災難還是要用生態手段解決。各級領導應拋棄急功近利,堅持標本兼治,拿出石頭一樣硬的決心向石漠化宣戰。
編輯:joj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