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泓志:當我的夢想變成你的夢想
個人簡歷:
劉泓志
AECOM中國區規劃設計經濟董事、總經理
美國建筑師協會會員
美國規劃師協會會員
美國舊金山城市規劃與研究協會會員
劉泓志具有20年的城市設計與規劃經驗。他一直主持城市設計方面的項目,尤其擅長不同類型與規模的高密度城市發展項目,并通過整合建筑設計、景觀設計、環境及經濟規劃提出創新的解決方法。
他擁有大量在中國大陸及北美洲的工作經驗,所參與的項目遍及韓國、臺灣、菲律賓、馬來西亞、土耳其和新西蘭等地區。其專業工作經驗包括空間規劃、城市設計策略和發展,及建筑類型研究、公共空間、街道設計、濱水開發及再開發、綜合建筑、居住區、新城規劃、零售規劃及城市再開發等項目的實施導則,多次獲得競賽獎項。
劉泓志是美國哈佛大學建筑與城市設計碩士,臺灣國立成功大學建筑系學士。
主要項目經驗
天津團泊新城2013全運申辦總體規劃框架設計
山西新絳新區總體概念規劃
佛山水道一河兩岸城市設計國際競賽一等獎
大連港城市更新與國際郵輪中心規劃
天津海河水上運動世界 總體規劃與城市設計
澳門路?度假區總體規劃
蘇州工業園區文化水浪城市設計導則
寧波日湖區總體規劃
北京金融街區總體規劃
松花江水岸景觀規劃與城市設計
北京前門區城市再生與總體規劃
臺南市總體策略規劃
美國西雅圖市中心濱水快速路與城市更新計劃設計
美國加利福尼亞圣塔克洛斯油罐廠更新城市規劃
美國得克薩斯州奧斯丁舊機場改造新市鎮計劃
美國洛杉磯阿拉米多灣濱水商業中心再開發計劃
美國加利福尼亞布里斯本市填灣區總體規劃
美國加利福尼亞圣塔莫尼卡市控制性詳細規劃
美國加利福尼亞奧克蘭市上城區城市設計
一棵大樹與一個男孩的夢想
“小時候家里住平房,房前有大樹,樹下有小神龕。每天和小伙伴們爬樹、游戲,在樹下畫畫。那棵大樹是我童年所有美好記憶的場景,我的歸屬感就在那棵樹的身上。”后來那塊區域拆遷,推土機來推倒房屋,七八歲的劉泓志意識到那棵樹也要被推倒了,突然有了失去歸屬的強烈感覺。直到劉泓志去美國讀書,他還在和教授談這件事情。“長大后我認識到這(拆遷和改變)是城市發展的必然結果,但這個必然結果不一定是必須推倒重來,有沒有可能保留這些場所的記憶?保留人們對這個地方的情感呢?這是我更關心的。”劉泓志說。
在臺灣讀完建筑設計后,由于難以抑制對城市設計的渴望,劉泓志決定去美國攻讀城市設計。滿懷抱負的他申請了美國所有的常青藤名校,包括哈佛。“不是常青藤學校我不念,像是初生牛犢,當時我就天真地這么想。”有教授建議劉泓志選擇一兩家其他的學校墊底,結果,不但所有的常青藤學校都錄取了他,而且還有獎學金,他如愿進入了哈佛大學的設計研究院(GSD)。
名校畢業的學生自然有很多好的就業選擇。在之后的12年,他一直在美國著名的建筑師事務所工作,而后,他來到了北京,加入了易道。
“這個公司必須要有追求,有創意,有靈活性;工作的伙伴志同道合,市場能給予很多的機會。”劉泓志提起他選擇公司的條件時,這樣說道,“易道是我所接觸的平臺中最開放的一個,是把沒有圍墻的文化做得最徹底的一個公司”。
在他成為董事的個人陳述中,他偷用了兒子的圖畫:一棵樹下,一個可愛的小男孩望著前方。他講述了他和大樹的故事,講述了他的夢想:“我的夢想就是我們在做規劃設計時,用感情體會這件事情對大眾形成的影響。”
劉泓志把自己的夢想在董事會上提出,希望這個夢想能被同伴分享,大家能一致追求這個夢想。“我們能不能成為志同道合的伙伴,這比我們在亞洲做了多少貢獻,在北京做了多少貢獻意義更為深遠。”
為城市服務
易道的洞察力一向敏銳,隨著中國北方經濟的發展,易道中國地區戰略重心也向北移,而劉泓志就是在這個時候,挑起了易道在北方地區拓展的擔子。劉泓志擔任易道北京辦公室總經理的這兩年,也是易道北京辦公室變化最快的兩年,一方面是人員增加,另一方面,一改以往著重承接小區景觀項目等小尺度區域的路數,易道的眼光向著更高、更遠的地方。劉泓志希望易道所做的規劃能夠帶動市場的需要,而不是被動跟著市場的需要,并且通過創造這些市場需要,使社會獲得解決城市問題的機會。例如,在過去十年,中國城市人口急劇增加,為容納這些新增人口,許多城市都在建設新城,易道除了參與了許多新城新區的規劃設計,更倡導區域策略規劃與城市成長管理的工作來引導新城的協調發展。然而,在最近幾年,尤其當這些建設對城市周邊自然生態環境、可耕地破壞的影響日趨顯著時,易道開始將工作重點轉移到城市的再生,希望通過重新修復老城區的空間和環境品質,使國內眾多的古老城市能煥發新生,獲得新的生命力。
所以這兩年易道北京辦公室做的更多的是城市公共空間的規劃和設計,迎接的最大的挑戰是和城市水岸、城市再生等相關的大尺幅區域項目,而這樣的項目往往因為變數的增加而十分復雜。
大連港物流是易道北京辦公室做過的一個項目,它很清晰地反應了這樣的復雜性。大連物流港盡管靠近市中心,但一直以來充當的是城市后院的角色,現在物流功能轉移,要注入新的城市功能,將以前封閉的空間徹底開放,所有的元素都變了,而如何改變,改變的尺度怎么拿捏,這都是設計團隊面臨的全新的問題,解決方法也可能是從未應用過的。特別是基地上還有為數不少的老建筑,如何在轉換它們的功能的情況下保留它們所代表的歷史和城市記憶,這對劉泓志和他的設計團隊而言,的確是挑戰。
同類項目還有天津海河的水岸規劃設計,以及海河下游濱海新區兩岸的景觀規劃等。劉泓志說,對北京辦公室而言,它們都是標志性的項目,其意義不在于項目的大小,而是對社會來說,設計師和規劃師承擔的責任更多了,他們所服務的不只是項目的使用人,還要為整個城市服務。
規劃設計為未來而做
經濟騰飛中的中國很容易發生有創造性的事情,易道也在努力取得這樣的機會。當同行們的業務還在從一線城市向二線城市、二線城市向三線城市推進的時候,易道卻毅然從三線城市返回了一線城市。
劉泓志的希望帶動市場需要的理想也是易道的理想。易道希望從專業的角度,而不是從商業的角度,使得開發商意識到城市發展中出現的問題,意識到規劃設計不是為現在而做,其實是為未來而做。
“易道從三線城市回到了一線城市,回來做什么呢?做城市的再生。中國的城市發展很快,犯下的錯誤來不及更正,因為在忙著往前走。我們回到這些城市,在已有的規模下看它們的問題,在改動最少的前提下,我們提出新的規劃設計,給政府也好、使用者也好,帶來最大的利益。”劉泓志說。
“如何應對城市發展中存在的問題,是所有城市規劃設計公司面臨的一大挑戰。我們提供的服務是不是切合了開發商的意圖,甚至我們是不是可以超前地帶動他們的需要?”劉泓志坦言易道秉承這樣的理念,一直尋求的就是這樣的機會。
大連物流港就是這樣一個直接面對城市再生問題的項目,而類似于太原長風新文化商務區這樣修復原有規劃的項目,也正是劉泓志和他的團隊踐行理念的最好目標。
現在有不少的規劃的確滿足了目前的需要,但未來卻要為此付出很大的代價。即使有這樣的業務找上門來,易道也不主張做。劉泓志解釋說可持續性是在創造現在價值的同時,不給未來制造外圍的成本。“所以我們在做工作時,不能只看眼前,要看百年之后。”易道所想的是在上游把可持續性這種觀念和做法盡量落實。
做區域規劃要扮演經濟師的角色
劉泓志很贊許自己的同事和北京團隊,覺得大家都是在一個共同的理想下,很純潔地在做自己的工作。劉泓志和同事也樹立了發展目標:在服務上,當業主遇到無法解決的問題時,想到易道;在工作環境上,易道能提供最具啟發性的空間;在專業上,成為領軍者和開拓者。“如果能做到這三方面,我就沒有遺憾了。”劉泓志說。
當然,劉泓志和易道一直秉承的規劃設計理念也在慢慢地在實踐中滲透到各個層面。
易道獲得了2012年的倫敦奧運會場址的規劃設計項目。
2012年倫敦奧運會的地址在倫敦東區利亞河谷??那里工廠較多,污染嚴重,是整個倫敦最貧窮、最落后的地方。易道要做全部的除場館外的規劃設計,著眼點正是賽后這片地區的可持續性發展。
多年來易道不僅做景觀規劃和城市規劃,還會在專業上加入經濟分析和環境治理策略。針對倫敦奧運區域的規劃,易道將重點落在治理環境污染方面,把賽前、賽時、賽后和城市的發展串聯了起來,利用場館的布局,使城市再生,讓這塊地區成為歐洲最大的開放的城市公園。
倫敦奧運區域的規劃是易道志同道合的規劃師們最希望看到的未來城市規劃的發展方向。“做區域的規劃時要看到整個城市的產業結構,易道在專業以外扮演了經濟師的角色,在區域規劃之初,就能確定該地區的未來經濟的發展方向。”劉泓志說,“我們希望通過我們的合理規劃,能發揮經濟鏈條作用,注入新的城市功能,帶動產區域業發展,增加就業機會。”
“要具有這樣的能力,就需要不斷地學習,我們希望自己做的工作不會被時間淘汰。”劉泓志說。
編輯:roy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