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異國 感受綠化經驗
陽臺、窗臺、屋頂甚至建筑外墻都種上了植物,這就是在國外許多城市盛行的“立體綠化”理念,既可大大提高綠化密度,有效補償被建筑侵占的綠地,同時也讓城市里的每一個居民在家門口切實享受到綠化帶來的好處。
其中屋頂綠化最為廣泛應用,在德國,綠色屋頂的形式多樣,比如花園、果園、蔬菜等等。在一些特定的區域,輕型屋頂綠化往往被視為一種義務,強制開發商進行屋頂綠化。
在樓房設計階段,日本除加大陽臺以提供綠化面積外,還把最高層的屋頂建成“開放式”,將整個屋頂連成一片,使之變成廣闊的高空場地,居民可隨自己所好在屋頂栽花種草。
從綠化的規劃理念上來看,國外更加注重綠地空間布局和功能狀態對人的滿足程度和綠地可達性等因素。綠化也早已不再是城市建設的事后補救,而是與建設同步,甚至先于建設。
美國城市中不僅公園多、面積大,且幾乎都沒有圍墻。美國的國家公園往往占了城市的一角,交通道路從中穿過,各種藝術場館穿插其中,公園成為整個城市的有機組成部分。
在曾經的“霧都”倫敦,圍繞著倫敦城市外圍建成了寬闊的環城綠帶,規劃中就明確了綠帶里不準建筑房屋和居民點,既阻止了城市的過分擴張,又保持了原有小城鎮的鄉野風光。
后期的精心養護必不可少。在美國,幾乎所有的花壇、草坪內均安裝有自動噴灌裝置,定時定量地噴澆;每塊草坪均有專人管理,定時將草坪修剪平整,即使是草坪邊沿都切割得整齊成型。草坪的規劃、管理還作為美國的科研項目進行,并在大學里專為此開設了相應的課程。
如何讓綠化這項浩大的工程經得住人事變遷的考驗?國外的優秀經驗是,立法并細化法律條文。
芝加哥是美國三大城市之一,它的城市景觀法中對當街地面建筑物就有比較嚴格的種樹規定:凡地面面積超過1500平方英尺,或修建額超過1萬美元的項目,或有4個以上停車位的建筑都得在沿街種樹。且樹種必須是高質量的、能對付城市街道常見的鹽和碳氧化物等污染物的樹種。
在維護方面,法令規定,房產主必須維護好相關的路樹景觀:壞死的樹木、草坪必須及時更新。街道邊樹木的維護,樹栽種后的前5年是房產主的責任,5年以后,由市綠化局接管。如果綠化在私人土地上,建筑物使用多久,物主就得維護相關的綠化景觀多久。
編輯:roy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