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蘇州農業職業技術學院的園林園藝辦學經驗
又一個畢業季即將到來,蘇州農業職業技術學院今年畢業的園藝和園林專業學生基本都確定了就業崗位。這幾年,學院花卉相關專業的畢業生總供不應求,這讓院長成海鐘頗感欣慰。“如何把農業傳統專業辦得不失特色又具有效益?這就要求辦學緊跟行業發展,尤其要緊跟地方行業發展。”成海鐘這樣說,也是這樣做的。
“讓教師先主動到企業中去”
要讓學生貼合企業的需求,首先要求教師不能與企業脫節。成海鐘抓住農業現代化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社會熱點,將其作為教師服務蘇南地方經濟的切入點。2009年,學院組織了12個教師科技服務團隊,每個團隊7至10人,其中至少3人是帶跨專業課程的教師。學院主動跟蘇州及周邊地區11個現代農業園區結隊,根據園區實際需求立項,由學校提供項目經費,共計50萬元。“先問企業需要什么,團隊再立項來服務企業。”成海鐘強調項目的實際意義。
很快,教師團隊在企業中的作用就體現出來了。學院園藝園林系主任唐蓉教授帶領的團隊主要服務張家港駿馬集團,針對其生產花卉品種單一、遭遇市場需求瓶頸的癥結,團隊研究引進了花卉新品種,為集團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陳素娟副教授帶領的團隊與常熟一家園藝廠對接,為其引進了高架草莓無土栽培模式和技術;生態環境系主任束劍華帶領的團隊參與到太湖水治理項目中,提出了可行的技術建議等。
2009年年底,蘇州市政府針對此舉措獎勵學校資金50萬元,2010年市政府對學校的支持力度進一步加強。同時,被服務的企業也開始撥出專項資金加深雙方合作,部分教師與企業聯合,共同申報相關項目。還有一些對現代農業園區建設感興趣的政府部門主動找到學校,希望能有團隊為其出謀劃策。“實踐證明,現代農業園區建設需要有人從品種、技術、發展模式等多方面解決實際問題。學校的骨干教師也需要參與生產一線來提升自身的業務素養。”成海鐘說。
“崗位能力和職業素養并重”
“崗位能力和職業素養并重”是學校培養學生的準則。擔任學院相城科技園主任和學院下屬企業蘇州星火園藝科技開發中心總經理的姜紅衛告訴記者,學校對大專制學生三年學習時間采取“2+0.5+0.5”的模式,即分兩年課堂學習,半年頂崗實習,半年畢業實習。在頂崗實習和畢業實習階段,學生既可以在學院的校辦企業實習,又可以到其他生產企業中鍛煉。
在蘇州星火園藝科技開發中心,記者看到一萬多平方米的現代化溫室,其設備基本與目前同一地區中高檔花卉生產溫室的設備一致,學生在這里實習后,到了就業崗位能很快投入生產。中心還有用于生產的組培間,學生可以全過程了解組培技術和操作流程。“中心既是學校科研實驗的基地,又是培養學生崗位能力的場所,也是經營收益的來源。”姜紅衛說。
此外,學校非常重視學生的頂崗實習。在頂崗實習階段開始前,學校都要召開頂崗實習會議,邀請周邊企業共同參加,建立教師、學生、企業之間的聯系。在頂崗實習過程中,除了動手能力的培養,員工如何融入到企業的發展中、如何建立對企業的忠誠度等職業素養,也是學校對學生一再強調和引導的方面,因為學校相信,這樣的畢業生才更為企業所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