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改變以犧牲環境為代價的增長方式?
■逐步改變以犧牲資源環境為代價的高碳發展模式,努力搶抓機遇,不斷優化產業結構,為今后的長遠發展夯實基礎
■淘汰落后產能、發展新能源、開發低碳技術,成為我國應對國際金融危機、推動低碳減排的一套有力的組合拳
2008年下半年以來,由美國次貸危機引發的國際金融危機波及世界。面對這場金融危機的沖擊,各國在反思中認識到,金融危機的發生最終根源在于發展方式出了問題。為了應對這場危機,英國、美國等國家把開發新能源技術、發展低碳經濟作為應對金融危機、轉變發展方式的重要舉措。
我國抓住機遇,大力推進節能減排,積極探索低碳發展模式。自2009年以來,我國低碳經濟發展迅猛,成為應對金融危機中的一個亮點。
推動低碳減排成為國家的重要戰略部署
改革開放30年來,中國經濟增長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但與此同時,發達國家上百年工業化過程中分階段出現的環境問題開始在我國集中出現。粗放的發展方式造成的資源環境問題,成為制約我國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的絆腳石。
如何解決經濟發展與資源環境制約的矛盾?以節能減排為抓手,發展低碳經濟是一個重要選擇、一個正確方向。
低碳經濟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為基礎的經濟模式,是人類社會繼農業文明、工業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進步。當前,低碳經濟已成為世界經濟發展的熱點。
歐美等發達國家大力推進低碳發展,著力發展低碳技術,并對產業、能源、技術、貿易等政策進行重大調整,以搶占市場先機和競爭制高點,低碳經濟的爭奪戰已在全球悄然打響。眾多專家學者認為,由低碳經濟引導的第四次工業革命即將到來。
黨中央、國務院高瞻遠矚,準確判斷形勢,強調要著力推進節能減排,加快發展低碳經濟,轉變發展方式。可以說發展低碳經濟已成為重要的國家發展戰略。
2009年9月,國家主席胡錦濤在出席聯合國氣候變化峰會時指出,中國將大力發展綠色經濟,積極發展低碳經濟和循環經濟,研發和推廣氣候友好技術;大力發展可再生能源和核能,爭取到202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比重達到15%左右。
2009年12月,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要強化節能減排目標責任制,加強節能減排重點工程建設,堅決管住產能過剩行業新上項目,開展低碳經濟試點,努力控制溫室氣體排放,加強生態保護和環境治理,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
不僅如此,我國還從本國國情和長遠利益出發,本著對世界人民福祉高度負責的精神,制定了控制溫室氣體排放行動目標和一系列政策措施。
2009年11月,在距離哥本哈根會議還有10余天時,我國政府做出決定,到2020年,我國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量比2005年下降40%~45%,作為約束性指標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長期規劃,并制定相應的國內統計、監測、考核辦法。國家采取的這些政策措施對于推動低碳減排、調整產業結構、優化經濟增長起到了積極作用。
推動低碳減排成為重要的政策導向
2009年,我國以節能減排為總抓手,加大淘汰落后產能力度,大力支持新能源、低碳技術發展,打出了加快推動低碳減排、轉變增長方式的政策組合拳。
2009年年初,國家從緩解企業困難和增強發展后勁入手,相繼制定出臺了汽車、鋼鐵、電子信息、物流、紡織、裝備制造、有色金屬、輕工、石化、船舶十大重點產業調整和振興規劃,提出了相應的政策措施和實施細則,強調要加強環境保護,淘汰落后產能,優化產業布局,引導產業健康發展。
在4萬億元的投資計劃中,國家有著明確的方向和目的,即在積極拉動內需的同時,努力促進經濟結構調整和發展方式的轉變。據統計,4萬億投資中,投向自主創新和結構調整的資金約為3700億元,投向節能減排和生態工程的資金約為2100億元,兩項合計占到了總投資的近15%。
5月5日,國務院召開全國節能減排工作電視電話會議,國務院總理溫家寶提出了落后產能淘汰目標和要求。5月27日,工業和信息化部下達了18個行業的落后產能淘汰任務,其中,煉鐵、煉鋼、水泥、電解鋁等六大重點行業的淘汰任務均大幅超過國務院要求。
淘汰落后產能政策的一再加嚴,彰顯出了黨中央、國務院堅持調整產業結構、減輕資源環境壓力、走低碳發展之路的決心。
煤炭的大量消費,對環境的破壞十分嚴重。因此,調整能源結構,減少化石能源消耗,增加可再生能源比重,對于我國低碳減排至關重要。
2009年12月,十一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二次會議審議通過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可再生能源法〉的決定》,從新能源發電價格管理到新能源發展的資金支持,都給予了明確規定。
地方政府也在積極出臺支持政策。從今年起,山東省進一步加大了對新能源產業發展的投入力度,省級財政每年安排4億元,3年共安排12億元,重點支持太陽能光熱及光伏利用、風力發電、生物質能利用、地源熱泵等清潔能源示范項目。上海市出臺《推進新能源高新技術產業化行動方案(2009~2012年)》,加快新能源高新技術產業化步伐,推動新能源產業持續發展,提升先進制造業發展能級和整體競爭力。
要實現低碳發展,先進適用的低碳技術必不可少。2010年3月,在全國“兩會”上,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在《政府工作報告》中強調指出,國際金融危機正在催生新的科技革命和產業革命。要大力開發低碳技術,推廣高效節能技術,積極發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建設。
在國家科技政策的引領下,低碳技術項目、低碳研究中心、低碳產業園區開始建成,低碳經濟成為推進我國經濟良性發展的新引擎。
環境保護成為低碳減排的重要動力
在今年年初的全國環保工作會議上,環境保護部部長周生賢強調指出,要充分發揮環境保護參與宏觀調控的先導作用和倒逼機制,緊緊圍繞推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以環境容量優化區域布局,以環境管理優化產業結構,以環境成本優化增長方式,轉變發展方式、提升經濟質量、增強發展后勁,大力促進經濟轉型。
2009年,環保部門深入實施環境經濟政策、嚴把環評審批關口、提高環境準入門檻、開展清潔生產審核,為調整產業結構、發展低碳經濟做出了巨大貢獻。
綠色信貸繼續深化。環境保護部聯合人民銀行印發了《關于全面落實綠色信貸政策進一步完善信息共享工作的通知》,進一步規范了信息交流范圍和報送方式。目前,已有4萬多條環保信息進入人民銀行征信管理系統。
綠色保險穩步推進。在環境保護部和中國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指導下,9省市已在全省或部分地區開展試點。10余家保險企業推出了環境污染責任保險產品。河北省、沈陽市和上海市在地方環保立法中寫入了環境污染責任保險條款,湖南省人民政府和昆明市人民政府發布了關于推行環境污染責任保險的意見。
“雙高”產品名錄夯實環境經濟政策基礎。環境保護部發布《“高污染、高環境風險”產品名錄(2009年)》,含290余種產品。財政部和商務部根據名錄調整了出口退稅政策、加工貿易政策,對遏制這些產品出口、減輕環境壓力起到了重要作用。
綠色稅收政策逐步完善。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環境保護部繼續研究制定開征環境稅的方案。國家出臺了《環境保護、節能節水項目企業所得稅優惠項目(試行)》,對企業從事符合條件的公共污水處理、公共垃圾處理、節能減排技術改造等5類環保項目的所得采取稅收優惠政策。
嚴把項目環評審批關。去年一年,環境保護部正式發文批復項目環評文件400個,涉及總投資2.7萬億元。對不符合要求的總投資達1900多億元的49個項目做出退回報告書、不予批復或暫緩審批等決定。對環評違法違規等問題突出的金沙江中游水電開發、華能集團、華電集團及山東省鋼鐵行業實施建設項目環評暫停審批,并責令違法項目停止建設。
嚴格項目竣工驗收。完成了289個項目的環保竣工驗收審批手續,委托環保督查中心或地方環保部門對59個項目進行了驗收現場檢查,對存在“三同時”和環保驗收違規行為的15個建設項目下達了限期改正。已驗收建設項目每年可減少二氧化硫排放量約49.8萬噸、化學需氧量排放量約12萬噸。
污染減排取得顯著成效。2009年,全國化學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繼續保持雙下降態勢,其中,二氧化硫“十一五”減排目標提前一年實現。污染減排工作的深入推進,為我國發展低碳經濟打下了良好基礎。
推動低碳減排成為各地的自覺行動
近年來,從中央到地方,從政府到NGO,從企業到家庭,從志愿者到普通百姓,都在推進低碳發展、實踐低碳生活。
控制機動車污染、發展新能源汽車成為各地的共識。隨著我國汽車保有量的不斷增加,機動車帶來的能耗和污染不可小覷,要想實現低碳發展,必須把機動車治理提上日程。
2009年2月,財政部、科技部決定,在北京、上海、重慶、長春等13個城市開展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示范推廣試點工作,鼓勵在公交、出租等公共服務領域率先推廣使用節能與新能源汽車,對推廣使用單位購買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給予補助。
北京市不斷提高機動車排放標準、大力淘汰黃標車。今年4月,北京市審議通過了《北京市第十六階段控制大氣污染措施》,提出了開展國Ⅴ機動車排放標準相關技術研究工作。同時提出,今年將再淘汰4萬輛黃標車,更新2478輛老舊公交車,并開展新能源環保車試點項目。
建設低碳城市成為眾多城市的共同理想和追求。2008年1月,世界自然基金會啟動“中國低碳城市發展項目”,上海、保定入選首批試點城市。上海世博會更是成了低碳元素的集大成,有利于資源節約、環境保護的技術在世博園內的燈光照明系統、公共交通系統、生態節能建筑、廢棄物利用、節能環保材料、雨水收集系統中得到了廣泛應用。
在長株潭“兩型”社會試驗區,長株潭城市群提出了建設低碳城市群試點的思路,把發展低碳經濟作為長株潭“兩型社會”試驗區改革建設的重要內容,在發展低碳能源、低碳交通、低碳產業等方面先行先試、探索經驗。
提高能效、減少碳排放,企業在積極行動。為適應當前低碳經濟大潮,多數企業開始加大低碳技術的投入力度,注重培養和引進科技人才,建立低碳技術創新體系,開發和掌握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關鍵能源技術。同時,企業開始從產品設計、生產、回收等各個環節加強監控,提高能效、減少碳排放。一些企業還以低碳作為主打品牌,深受消費者青睞,成為企業新的經濟增長點。
如今,低碳理念的廣泛傳播,已給人們的生產生活方式和觀念帶來了重大轉變,低碳生活成為時尚。地球一小時、計算碳足跡、植樹造林等活動相繼開展,節能建筑材料、綠色家居、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成為低碳一族的首選。
污染減排加快了低碳發展步伐,低碳發展又減輕了環境的壓力。低碳減排已成為我國經濟發展的主旋律。
編輯:Aggi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