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非投資越大生態問題越多
解決生態環境問題,本身就需要加大生態環境治理方面的投資??
并非投資越大生態問題越多
有人質疑現在投資那么大,必然會消耗資源和產生污染,環境哪能受得了?其實這個問題也容易解決,在涵養生態和保護環境方面多投資一些,就可以減少這方面的壓力了。比如,在興建煤礦時,可以在煤礦的安全設備方面多一些投資。按照世界銀行的說法,如果一國經濟每年都在高速發展,想把當年產生的環境污染等問題解決,就要把GDP的1.5%投資在環境治理這個方面;如果要把過去的污染都給治理了,要拿出GDP的3%。在這方面我們沒有直接的統計數據,一些專家學者測算,我國十五期間拿出的直接用于污染治理的投資只有GDP的0.6%。因此,我們可以這樣理解,不是中國投資太多使環境、生態成了問題,而是中國在環境、生態方面的投資不夠才使這些方面出現了問題。這是一個投資結構的問題,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就要特別強調結構調整,我認為這一點是特別重要的。
投資對經濟發展有兩種意義的貢獻。首先,投資和消費一樣,都是作為一種需求來拉動經濟。比如我的計算機壞了,我需要購買一臺新的計算機,而新買的計算機就消耗了鋼材。其次,投資和消費最重要的不一樣的地方就是投資形成物質生產能力。我印象非常深的是我第一次去美國在一個老農家住了一個星期,他一個人種了1500畝地,他擁有的人均固定資本是7臺大大小小各種型號的拖拉機,而且他的生產關系非常穩定。而我國的農民,在一些欠發達的地區仍然是人工收割,沒有人均固定資本。沒有物質生產基礎,生產力怎么能上去呢?所以投資對經濟發展關鍵不在于其需求性,而在于其供給效率,在于它能形成物質生產能力,在于投資的有效性,這一點是非常重要的。
最后我想再強調一點,投資一定要堅持可持續發展的原則。比如土地政策、環境政策應該獨立于投資態勢,就像質量監督跟消費的關系一樣,無論消費如何,質量監督都要堅持自己的標準。貨幣政策也是如此,不能把貨幣政策作為一個調控投資規模的工具,貨幣政策的目的是保持幣值穩定,如果還像過去那樣,通過貨幣政策支持投資,就很可能會出問題。
?。ㄐv人羅云毅系國家發改委宏觀經濟研究院投資研究所所長)
編輯:Aggi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