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峰:國家應該設立“遺產管理委員會”
|
蒼山洱海,馳名中外。洱海是大理的名片,更是我國著名的旅游景點。然而,記者近日赴云南大理采訪時發現,洱海正在遭受破壞性的開發。極目望去,到處是高聳林立的別墅群,這個世界級的旅游景點正在日益變成富人的后花園。(《中國青年報》4月13日《大理洱海填湖建別墅群 世界級景點竟成富人后花園》)
人民網記者就云南洱海事件采訪了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研究員劉鋒。劉峰認為對這個事件需要從體制機制的根源上來認識。根據我國現行的文化和自然遺產管理體制,主要有風景名勝區、自然保護區、森林公園、文物保護單位、國家濕地公園、國家城市濕地公園、國家地質公園、水利風景區、旅游A級景區等九大類型的遺產地。讓國民機會均等地共享風景名勝區、公園等以公共品為主的資源應該是公民的基本權益。
但由于我國目前是采取的條條塊塊多頭管理,導致產權主體并不明確,國家缺少一個專門的、穩定的權威機構代表國家行使所有權職能,造成所有者的事實缺位和虛化。各類遺產地名義上屬于國家所有,但實際上中央、省、市、縣、鄉各級政府及其部門都能出面操作。往往在同一遺產地內,一地多牌,條塊分割,各據一方,在地方、部門、單位、個人利益的驅動下,有法不依、執法不嚴,貌似建設、實為破壞,名為保護、實為壟斷的現象非常普遍。
我國文化和自然遺產管理體制改革的核心是建立統一、規范的遺產管理體制,保障遺產資源的公共物品和準公共物品兩方面的高效供給,既保護好文化和自然遺產,又充分發揮遺產科研、教育、游憩和經濟等功能,全面解決保護與開發利用的矛盾。
為此,劉峰呼吁,國家應該設立“遺產管理委員會”,統一負責全國的遺產地管理工作,全面整合現有九大類文化和自然遺產地管理體系。確立相應的管理目標、管理制度和管理模式,加大公共財政投入,強化監督,真正解決“條塊分割,九龍治水”的弊端。
隨著科學發展觀的全面貫徹落實,必須轉變單純以經濟發展為中心,還要更多關注社會發展和民生福利,不要讓各類風景資源成為地方的印鈔機,而應是百姓真正的樂園。
編輯:just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