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棲息地的喪失和破碎、人類對土地的開墾和擴張、荒漠化、環境污染、氣候變化、過度利用與消費、生物入侵、規模化農業生產……生物多樣性消失的原因有很多。
“中國?歐盟生物多樣性項目”負責人馬敬能(John MacKinnon)認為,中國自然保護區遇到的最大威脅來自于焚林、伐薪和過度放牧。
世界自然保護聯盟中國聯絡處高級項目官員魏娟對本報記者分析,30年來,一方面中國經濟實現了高速發展,但另一方面,自然資源被蠶食鯨吞。大規模無序的水電開發,濕地、森林、草場、海洋的破壞性利用,無一不在擠壓原生態的自然空間,而這正是生物多樣性賴以存在的基礎。自然空間被擠壓,一些物種的棲息地越來越少,并被人為地割裂成片段,互相之間并無連通,這對物種的繁衍、生存都會產生極大的負面影響。
于廣志提到,有些保護區在規劃時未兼顧其他功能需求,有些部門之間就同一區域的規劃甚至是矛盾的。
而一些保護區雖然已經建立,但基礎設施薄弱,人員專業性不足,保護區不能完全實現有效管理。有的珍稀動物棲息地“戴好幾頂帽子”,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等功能發生沖突,而管理者往往更看重短期經濟效益,漠視生態效益。“有的保護區工作人員動機不對,通過保護區里的資源謀取私利”,馬敬能說,有些地方政府對于生物多樣性保護的執行能力是不夠的。
在中科院動物所副研究員、國際野生生物保護學會中國項目主任解焱看來,野生動物保護要從管理體制上進行完善。以行政區劃的角度對珍稀動物棲息地進行劃分是有待逾越的一道關隘。比如,1只野生虎需要的棲息地面積是450平方公里,因此“想保護野生虎,就決不是單純的幾個保護區的問題,需要旅游、教育、農村、環境等部門都來參與保護,”“生命是不認識行政邊界的”,解焱說。
魏娟說,在意識普及方面,雖然中國是最早加入《生物多樣性公約》的國家之一,官方和一些研究機構也一直在進行相關工作,但普通民眾對生物多樣性的認知還是鳳毛麟角。
令人深感欣慰的是,接受本報記者采訪的學者都表示,保護生物多樣性與發展經濟并不矛盾,生物多樣性的價值應放到更為長遠和寬泛的范疇評價其價值和意義,保持資源的適度利用是為了更長久的可持續發展,而在生物多樣性保護方面,國際國內也已有一些較好的實踐。
最新評論: |
中國風景園林網版權所有 COPY RIGHT RESERVED 2007 - 2012 WWW.www.wewon17.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