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濤院士:生態化是中國城市發展的方向
人類從漁業文明跨入農業文明,繼而發展到如今的工業文明,在這場變遷中,工業文明帶來了巨大的經濟效益,但同時也帶來了困惑――生態污染、資源耗損。因此,生態文明正在不斷被人們提起,并成為了當今城市發展的一個趨勢。
15日上午,在上海世博園公眾參與館舉行的“相約名人堂”上,中國工程院院士、著名林學家王濤表示,目前的工業文明已經開始走向衰退,生態文明作為工業文明的替代力量正在興起。人類社會也將相應從工業社會轉向生態社會,從工業化發展模式轉向生態化發展模式。
那么,何謂生態化發展模式?王濤說,中國城市的建設正處于轉型階段,選擇走什么道路是至關重要的。生態化發展模式是兼顧人口、經濟、環境和資源持續發展的,因此在總結工業文明道路的經驗教訓后,大家都覺得中國城市的發展必須走生態道路。
中國許多現代城市都希望能成為下一個生態城市,然而在王濤看來,這可能是一個很漫長的發展過程,需要幾代人的共同努力。“成為一座生態城市必須經歷三個階段,起步、過渡和成熟階段,我國所有城市都進入了初級階段,部分城市才剛剛步入過渡階段。”
盡管中國城市生態化“指數”不高,但王濤還是點名表揚了上海的環境污染治理成效,“重污染的蘇州河現在能達到2級水的標準、寶鋼的清潔煤等都是表明上海重視環境的好案例。”
對于城市生態化可能面臨的能耗問題,王濤以自己專業領域知識表示,據專家預測,到2050年,人類所使用的能源中將有50%是利用生物質能源。然而由于人們對于該能源發展中的地位、經營管理規律的認識不足,導致了生物質能源發展仍處于停滯不前的階段。然而可喜的是,隨著人們生態意識的逐漸提高,生物質能源的發展將不再盲目進行。
編輯:Aggi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