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建設生態文明 推進科學發展(圖)
自2003年全國綠化委員會開展評比表彰全國綠化模范城市(區)、全國綠化模范縣(市)和全國模范單位以來,累計已有57個城市(區)獲得全國綠化模范城市(區)、262個縣(市)獲得全國綠化模范縣(市)、768個單位獲得全國綠化模范單位稱號。古樹名木管理方面,個別地方在登記造冊和標志牌制作上不夠規范,有的未注明樹齡,有的標志牌不夠醒目,有的保護范圍劃定不夠明確。
圖為青島市居民區一景。
全國綠化模范單位包括城市(區)、縣(市)、單位三個層次,三個層次評選標準不同,全國綠化模范城市(區)、縣(市)、單位是全國綠化委員會賦予一個城市(區)、縣(市)、單位綠化水平的最高榮譽;是體現一個城市(區)、縣(市)、單位生態優良、環境優美的重要標志;是落實科學發展觀,順應現代城鄉發展潮流,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的具體體現;是改善城鄉生態條件,提高人們生活質量,優化經濟發展環境的重要抓手;是以“身邊增綠”為切入點,調動全社會關心和支持城鄉綠化事業發展的重要舉措;也是展示造林綠化成就,提高城市單位知名度、綜合競爭力和社會影響力的迫切需要。
自2003年全國綠化委員會開展評比表彰全國綠化模范城市(區)、全國綠化模范縣(市)和全國模范單位以來,累計已有57個城市(區)獲得全國綠化模范城市(區)、262個縣(市)獲得全國綠化模范縣(市)、768個單位獲得全國綠化模范單位稱號。
創建綠化模范單位,是全社會共同努力的結果
科學發展、和諧發展、快速發展,離不開全社會的共同努力,創建全國綠化模范城市(區)、縣(市)、單位,關鍵在于全社會的共同努力和真抓實干。各地創建綠化模范單位的經驗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領導高度重視,各級真抓實干。全國綠化模范城市(區)、全國綠化模范縣(市)和全國綠化模范單位評比工作自2003年啟動以來,各地黨委、政府高度重視創建工作,把造林綠化納入當地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總體規劃和黨委、政府工作重點,不少城市還把綠化工作納入政府為民辦實事的首要工作。長沙市5年投入綠化資金120億元,為保障城鄉綠化穩步發展提供了堅實的資金保障。
除了加大資金投入外,各單位還強化組織領導。本溪市成立了由市委、市政府分管領導任組長的督察組,深入各綠化現場,檢查造林綠化質量,考核綠化工作進度。許昌市實行了領導負責、限時辦結、責任追究、評比排名、媒體曝光、有獎舉報等激勵約束機制以及民意測評、群眾監督的社會考評機制、創建動態定期匯報制度和兩月一次的新聞發布會制度。
規劃科學合理,綠化整體推進。各單位都十分重視綠化規劃,根據地域特點,利用資源優勢,圍繞創建“全國綠化模范單位”的目標,立足高起點、高標準、高品位,本著“以人為本、生態優先,因地制宜、統籌兼顧,城鄉協調、整體推進”的原則,先后制定了城市綠地系統、林業生態建設、生態城市建設、城鄉綠化一體化建設等總體規劃及城市道路綠化、海防林建設等專項規劃。在綠化理念上,普遍體現了“天人合一、生態和諧和可持續發展”的思想,滿足了人們親綠、愛綠的需要,基本實現了林蔭型、景觀型和休閑型的綠化格局,促進了人與自然的和諧。
宣傳十分廣泛,創建氛圍濃厚。為創建全國綠化模范城市(區)、縣(市)、單位,提高全民綠化意識和環境意識,各地開展了有聲有色的綠化宣傳工作。除了利用電視、廣播、報紙等主流媒體外,還組織大型主題活動(如開展綠化知識競賽、攝影比賽等)、義務植樹活動等進行廣泛的群眾宣傳。通過這些群眾性的活動,不僅廣泛宣傳了創建活動的目的、意義,而且為創建活動營造了良好的社會氛圍,提高了全民的生態意識和參與意識,全社會愛綠、植綠和護綠的活動日益增多,有力地推動了城鄉綠化的蓬勃開展。
堅持建管并舉,依法治綠有力。各地普遍牢固樹立了“保護也是發展”的思想,在國土綠化中,始終堅持造林綠化和成果保護齊頭并進,采取有力措施,扎實做好綠化成果的保護和管理。一是健全了綠化規章。制定出臺了《城市綠化管理辦法》、《綠化工程建設管理辦法》、《單位居住區綠化建設導則》、《古樹名木管理辦法》等多項規范性文件,使國土綠化的保護和管理工作做到了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二是加強了管護隊伍建設。配備了專兼職綠化管理員和護林員,并落實管護資金、責任和措施,形成了強大的管護網絡。三是狠抓了森林資源的采伐管理、林地征占用的有序審核管理和古樹名木的保護等工作。四是切實抓好森林防火和病蟲害防治工作。通過年年簽訂森林防火和病蟲害防治責任狀,全面落實各項工作責任,各地的森林防火和病蟲害防治工作扎實有效。五是加大了林業的執法力度。通過開展“綠劍行動”、“綠盾行動”等專項行動,嚴厲打擊了各種破壞森林資源的違法犯罪行為,生態安全得到有效保障。與此同時,各地還通過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和相關的配套改革,既從根本上增強了林業發展活力,促進了林業事業的發展,又進一步明晰了林木、林地的權屬,堅持了“樹隨地走,誰栽誰有”的原則,強化了森林資源保護和管理的主體意識,調動了廣大農民護林的自覺性和主動性,促進了森林資源保護和管理工作落到實處。
創建綠化模范單位,促進城市可持續發展
創建“全國綠化模范單位”活動的開展,對當地的林業及國土綠化工作起到了巨大的促進作用,城市的生態文明建設、環境質量、市容市貌和對外形象都上了一個新的臺階,有力地助推了各市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主要成效有以下幾方面:
全社會的生態綠化意識更加強化。通過開展創建活動,廣大市民的綠化意識、生態意識顯著增強,全民動員、全社會參與造林綠化的氛圍更加濃厚,廣大干部群眾對履行植樹義務的法律意識和參與植綠、護綠、愛綠、興綠的自覺性及“愛我家園、綠我家園”的責任感得到了進一步強化。
城鄉綠化一體化的態勢更加突出。各城市(區)、縣(市)、單位在創模工作中,牢固樹立城鄉一體化的綠化大理念,堅持以城帶鄉,以鄉促城,城鄉聯動,整體推進,努力實現城區園林化、郊區森林化、通道林蔭化、單位花園化、鄉村林果化。各地還結合實際,致力提高綠化的檔次和品位,積極打造綠化的精品工程,綠地景觀亮點紛呈。城鄉統籌、整體推進,有力地促進了城鄉綠化一體化新格局的形成,生態環境不斷改善,出現了“天藍、地綠、山清、水秀、氣新”的嶄新景象。
國土綠化的綜合效益更加顯著。通過創模活動,各市的國土綠化取得了長足的進步,綠化的生態、經濟和社會效益也明顯凸現。城市和農村的空氣質量優良的天數普遍明顯增加,空氣中的負氧離子含量也大大提升。福州市在城市綠地建設中,注重傳承歷史文化,弘揚生態文明,精心打造了馬尾船政文化主題公園、鎮海樓等園林景觀,恢復了屏山、烏山和于山風景區的自然歷史風貌,使承載2200年歷史的古榕城不斷煥發出青春。
通過“創模”工作,取得了植樹造林促進城鄉建設、環境綠化美化促進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林業建設促進林興民富、生態建設促進生態文明的進步、生態質量的提高促進人民幸福指數的提升等良好的效果。目前,綠化和“創模”深得民心,成為了百姓的實惠工程。
綠委辦和林業部門的作用更加明顯。通過“創模”活動,各級綠委辦機構更為健全,人員編制和工作經費也得到更好的落實。綠委辦和林業部門積極主動,在國土綠化中切實做好當地黨委、政府領導的參謀,并充分發揮了宣傳發動、組織協調、檢查督促、評比表彰的職能。與此同時,在各地綠委辦的努力下,各地制定出臺了有關義務植樹的實施辦法、暫行規定、考核辦法等規范性文件,實行了全民義務植樹的登記卡和考核制度、屬地管理制度等,促進了義務植樹的“四化”,綠委辦的工作能力得到提高,效能也明顯提升。
創建工作沒有終點,綠化國土仍需努力
多年來,各地通過創建綠化模范單位,極大地促進當地造林綠化事業的發展,為改善人居環境、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做出了積極貢獻。但目前也存在著一些明顯的不足之處,主要有以下四個方面:
城鄉綠化的不平衡現象仍然存在。盡管各地在創建工作中,堅持城鄉統籌,整體推進,致力構建城鄉一體化的綠化體系,但有的市城區綠化很好,而鄉村綠化有些薄弱;有的鄉村綠化良好,而城區,特別是老城區,因綠化用地不足等原因,綠化水平不夠高,綠量不夠充足;有的則在城郊結合部的綠化水平仍然不夠高,沒有形成很好的楔入式的綠化體系。
國土綠化的科學性和地方特色不夠突出。個別地方綠化的布局不盡合理,綠化有“死角”現象,垂直綠化和屋頂綠化不夠普及。有的城市綠化特色上有待進一步凸顯,綠化與地方的文化底蘊如何有機融合,并使深厚的文化內涵與綠化相得益彰,值得更好地去探索,如何通過林業生態建設更好地推進當地的生態文明建設,還需進一步努力。
全民義務植樹工作有待進一步加強。雖然各地在創建過程中,著力狠抓了義務植樹工作,但與全民義務植樹的“四化”要求仍有一定的距離。少數地方的義務植樹登記卡制度需要進一步完善,屬地管理制度需要進一步落到實處,義務植樹的實現形式需要更加豐富,特別是認種認養等活動有待積極推廣,全民義務植樹的盡責率還有待進一步提高。對部門的義務植樹檢查督促和考核也需要進一步強化。
綠化成果的保護和管理工作存在一定的差距。各地盡管堅持一手抓造林綠化,一手抓綠化成果的鞏固,但少數地方在森林防火與林業有害生物的防治工作上仍有不到位現象,雖然未發生大的森林火災和森林病蟲害,但小范圍的森林火災和病蟲危害仍有發生。在林業執法上,力度也需進一步加強,少數地方仍有破壞森林資源現象的出現。古樹名木管理方面,個別地方在登記造冊和標志牌制作上不夠規范,有的未注明樹齡,有的標志牌不夠醒目,有的保護范圍劃定不夠明確。 (本版文及圖均由全國綠化委員會辦公室提供)
編輯:ell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