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土花木遇冷 綠化建設不能唯利是圖
鄉土花木遇冷市場表明欠理性 綠化建設不能唯利是圖
到盛夏時節。前兩年盛夏之際在北京街頭處處花枝招展的紫薇,如今似乎出了點問題。也許是由于去冬今春的嚴寒,近些年來不少種植在街道綠化帶里的紫薇至今仍形同枯木。同樣,在全國其他地方如遼寧旅順等,也存在紫薇、黃楊等苗木尚未返青現象。這不能不令人想起總是生機勃勃的那些鄉土花木品種。
鄉土花木不新鮮不掙錢
“鄉土花木不新鮮,所以不掙錢?!边@可能是很多業內人士的看法。
的確,所謂鄉土品種,一般是指原來就生長在當地,或是長期生長在當地的品種。其特點是經過了當地降雨、土壤、氣溫等條件的長期考驗,已完全與當地融為一體,能夠與周圍環境協調發展。當地群眾對其生物學特性包括繁衍、栽培、管理及開發利用等也有了一定的認識,積累了豐富經驗。
正因為如此,有人指出,就某一個地區的綠化美化而言,鄉土花木的景觀效果和當地自然季節的變化是一致的,人們早已司空見慣;要想營造出獨特、新穎、與眾不同的景觀效果,鄉土品種顯然達不到要求??營造新奇景觀效果現在恰恰是許多地方綠化所追求的主要目標。
因此,雖然鄉土品種有很多優良的特性,不少地方的綠化還是愿意花更大的成本引進外地花木。目前,在全國范圍內,普遍存在這種大量引進外來品種或跨地域引種的現象。作為綠化工程的承包建設者,不少綠化企業也更是樂此不疲,甚至以此為噱頭,吸引眼球,承攬工程。
在綠化工程中,當地鄉土品種應用往往只占很小的一部分,甚至基本不予考慮。引進、移植外來品種早已蔚然成風,似乎品種越新鮮檔次就越高、越本土則越“土氣”。如此一來,北方城市的綠化不乏南方海岸邊才有的棕櫚樹,南方的地被草花品種在北方綠地內也比比皆是。
一切都是為了營造與眾不同、甚至反季節的景觀效果。但這只是表面原因,其深層原因還于外來花木品種商業利益更大。
有苗木引種馴化專家一針見血地指出:現在,外來樹種太熱,甚至出現了“洋樹熱”和“彩樹熱”。為什么?因為外來品種更容易掙大錢。國內像美國紅櫨、紅櫟、花旗松及紫葉矮櫻、國王楓、藍杉、金葉雪松等眾多外來樹種,價格都相當高,一棵小苗賣到200元、300元,最低也要幾十元。
正如其他市場一樣,在園林綠化領域,新生事物往往更受追捧,畢竟市場還不成熟嘛。換言之,外來新品種更有利可圖。
在北京,一棵國槐價格大概無法太離譜,但美國紅櫨就不太好說了。設計、施工企業都愿意搞點新花樣,從而吸引人;往往以綠化工程業主身份出面的政府也有這個意思,因為綠化搞得別出心裁,似乎更值得一提,也更出政績。
就這樣,司空見慣的鄉土花木被冷落了。
鄉土品種其實并不遜色
其實,要說出景觀效果,鄉土品種一點也不遜色。在各地的野生植物中,有很多極具觀賞價值的種類,或果實鮮艷、色澤漂亮,或花色美麗、造型多樣,或葉色美麗、富于變化……觀葉、觀果、觀花、觀枝等無不相宜。
在北京,早在2007年,一些鄉土野花野草經過馴化就開始“進城上崗”成為綠化品種。當年率先“試工”的有蛇莓、旋覆花、紫花地丁、委陵菜等,之后陸續“上崗”的還有狗尾巴草、蟋蟀草、蒲公英、薺菜等,以及榆樹、臭椿、桑樹等鄉土樹種。到2010年,隨著野生花卉優良品種選育技術示范項目的完成,該市用于街頭綠化的野花品種增加到了50多個。
它們的出現,為都市增添了一絲田園氣息,也給市民帶來陣陣幽香和鄉土詩意。如果要說到園林綠化的根本目的??生態效果,那鄉土品種就更勝一籌了。
我們都知道,鄉土品種是區域性的寶貴生物資源,是千百年來經過自然選擇和自然淘汰后留下的珍貴物種。在“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大自然法則面前,只有這些鄉土品種是經歷千百年風雨考驗而遺留下來,最適應當地自然條件,最能抵抗當地時不時發生的天然或人為災害。
作為一個地區特定環境條件下最穩定的植物群落,鄉土品種土生土長,具有對當地環境最強的適應能力。在這一穩定的植物群落中,生長著千姿百態的、各具特色的植物,有喬木也有灌木、有陽性樹種也有陰性樹種、有常綠樹也有落葉樹、有觀葉植物也有觀花觀果植物。它們在當地世代繁衍,與當地的氣溫、土壤等環境融為一體,所以不管狂風暴雨、霜寒雪凍、烈日酷暑,在各種自然氣候面前都可以安然無恙。
此外,鄉土品種地產地種、隨種隨取、育苗容易、取材方便,免去長途運輸,成活率高、管理省工、壽命長,成本低。由于生長旺盛,葉面指數高,還能最大限度地發揮綠地功能和生態效益。
所以,從各個角度看,采用鄉土品種綠化最經濟實惠、美觀大方。
綠化建設不能唯利是圖
盡管從各個角度看都如此優良,但各地豐富的鄉土品種還是屢屢被邊緣化,甚至有漸漸退出園林綠化舞臺之虞。不能不說,都是商業利益惹的禍。
與鄉土品種相比,外來品種有什么好處呢?無非就是少見、新鮮或者好看,其背后則是赤裸裸的暴利。
眾所周知,外來新品種剛推廣時往往價格都比較高。以地被類品種為例,剛推出時每平方米苗木價格約為80元~100元,當產量提高后也要達到每平方25元~50元,相對于常規苗木價格高出許多。
所以,外來品種的引進、移植往往花費巨大。在引進后,往往需要更多的人力來精心呵護,無形中也增加了養護成本;名貴品種對生長條件、環境、養護等要求更高,關心稍不到位往往夭折、枯死;如此等等。
椰樹是海口的,三角梅是廈門的,二月蘭和國槐是北京的……不能因為商業利益,我們就將這種天然的聯系隨意更改并從中漁利。否則,綠化建設就真的與其本義背道而馳了。
其實,鄉土的才是美好的。只有讓那些生長旺盛、姿態優美且抗性強的鄉土品種真正成為綠化的主角,才最容易形成獨特的城市綠化風格和城市個性。因為鄉土品種最具地域文化內涵,最能突出地方特色。
現在,不少地方的綠化幾乎無異于重復建設,死了栽、栽了死,或挖了種、種了挖。對此,有人笑曰:種上那些適應性強、成活率高的鄉土品種,本身就“乏善可陳”、又不能“推陳出新”,生長穩定的話來年又去哪里上項目、搞工程、套資金?
如果是企業,進行工程建設時唯利是圖,也沒什么好說。但作為監管者,政府相關部門絕不能助長此種不理性的市場風氣,必須對此進行引導。畢竟,從社會角度而言,綠化建設的最終目的是改善生態,而不是追求商業利潤。
目前,在北京航空博物館等處有不少紫薇至今尚未發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