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北京園林綠化半年評點之理念篇
綠色北京
思想稍一轉變,亮點就在眼前
??2010北京園林綠化半年評點之理念篇
2010年過半,北京市園林綠化亮點頻現,市域郊野公園、城市休閑公園綠地、新農村建設、綠色通道等工程建設有序推進。在懷柔區北房鎮韋里村新農村綠化現場,北京市園林綠化局局長、首都綠化委員會辦公室主任董瑞龍評價:“思想稍一轉變,亮點就在眼前。”
■昔日垃圾場,今朝百花園
7月1日,北京南郊降下了蒙蒙細雨。大興區三海子郊野公園施工仍在緊張進行。公園的常綠樹和灌木種植已經基本完成,地被種植也已完成70%。透過薄霧,人們可以看到大片的綠色。
這里曾經是一個臟、亂、差的垃圾場。由于挖沙取土和不加分類、不加隔離的垃圾填埋,這里的垃圾填埋總量一度達到2200萬立方米,大量的生產、生活建筑設施也充斥其間。今年1月16日,三海子郊野公園一期建設正式開工,以恢復這一地區的生態濕地為重點,通過垃圾處理、挖湖堆山、植樹綠化和布景造園,目前已建成3000多畝的郊野生態景觀區。
作為北京市規劃建設的市域四大郊野公園之一,第一個開工的三海子郊野公園已經引起了廣泛期待。面向市民開放后,附近大興新城、亦莊新城的居民就能在家門口享受綠色。
■濱河公園綠為體、水為魂
目前,北京正計劃啟動永定河生態走廊建設,試圖讓斷流30余年的永定河全線恢復水域生態。在很大程度上,這一舉措是受了近年來京城紛紛涌現的濱河公園、森林公園的啟發。
通州新城濱河森林公園坐落于運河畔,是以京杭大運河為主線的帶狀城市森林公園,也是全市11個萬畝森林公園首個啟動實施的項目。在公園總體規劃過程中,運河的歷史文化被充分挖掘,南區再現歷史景觀和人文景觀,形成了一河、兩岸、六大景區、十八景點;北區依托現有場地及特色植物,結合周邊商務區的不同需求,建設了文化娛樂園、濕地生態園、休閑健身園和聚會交流園。
濱河公園,濕地景觀是最大特色。如今,古運河畔成片的蘆葦隨風飄蕩,漫步在人工搭建的木橋上,即可在蘆葦叢中往來穿梭。公園通過對蘆葦、馬藺等濕地植物的恢復與重建,再現了北京鄉土濕地植物的多樣性。
■主城區,種樹還是“種”樓
隨著城市建設的發展,城區可利用的土地越來越少。如何利用有限的土地資源開展園林綠化?城區新建的幾大工程體現了園林綠化工作者的高招。
掩映在四周建筑中的巴溝山水園,配以自然的山石、水系和駁岸,勾勒出曲徑通幽的綠化景觀效果。廣安門外城市休閑公園,在河岸東側設置了一座觀景平臺,站在平臺上可以將全園景色盡收眼底。觀景平臺下方也大有玄機,利用修建帶來的高差,他們在下層修建了游客服務中心,既為游客提供了活動場所,又不影響整體造型的美觀。東南二環護城河城市休閑公園已成為二環路沿線一道綠色生態景觀長廊。金融街通過提升增綠工程,進一步提升了這一地區的國際形象。
近年來,圍繞著農民增收、農業增效,近郊區的園林綠化也在積極探索。占地100畝的昌平區香味葡萄主題園內,葡萄已經有棗核般大小。臨近城區的優勢,讓這里的采摘生意十分紅火。今后,葡萄園還將在優新品種示范、先進栽培技術示范、栽培方式示范等發面發揮作用。
■美麗鄉村,從生態開始
通往懷柔區北房鎮韋里村道路兩旁,栽植的小樹已有一人來高。韋里文化公園內,許多村民在納涼、休憩。提到近年來村里的綠化工程,他們不禁拍手叫好。這里原是村西的一小片樹林,今年,北房鎮政府依林建園,輔以地被植物和花卉,配備休閑涼亭、雕塑等人文景觀和健身器材,建起了這個小公園。整個工程投資并不大,但給村民提供了一個休憩的場所。
今年,懷柔區新農村街坊路綠化工程總投資約3363萬元,涉及14個鄉鎮229個村,規劃總面積168萬平方米。北京市園林綠化局局長、首都綠化委員會辦公室主任董瑞龍對此給予了高度評價:“思想稍一轉變,亮點就在眼前。”
順義區瀾西園三區是個回遷居民小區,是一座真正意義上的花園式社區。小區的綠地率達到了30%,三季有花、四季有景。該地綠化施工還有一個特色,合理利用拆遷村中剩余的大喬木。村民家中種植的柿子樹、香椿樹、棗樹等,經過合理布置,大部分被移植到小區內。每逢秋季,他們就能嘗到自家的果實。杜各莊村西的一株大國槐,如今已成為小區南入口的獨立景觀。
■生態重建,筑起綠色屏障
荒灘治理、礦山恢復、通道綠化,這些工程為京城在各個方向筑起了綠色屏障。
延慶縣境內的小張家口荒灘,由于干旱少雨、風大、荒灘沙石裸露,景觀效果極差。延慶縣經過清理建筑垃圾、拆遷臨時性建筑,栽植40多個品種苗木9萬株,林下播種二月蘭、石竹等草花600畝,昔日的荒灘成為一片綠洲。該縣還通過向農民提供1.2萬個生態就業崗位,實現了農民增收。
門頭溝區水擔路龍泉務段,曾是在長期采石產生的棄渣山,通過機械放坡、地形整理、土質更換、喬灌木及地被植物種植,曾經遭到嚴重破壞的生態環境得以重新修復。眼看著一座座灰黃的山頭漸漸有了綠色,村民們直夸生活環境變好了。
平谷區西煙路的開通,使原本不明顯的荒山一下顯現出來,嚴重影響了沿此路線進京人員對首都的第一印象。平谷區通過對金昌路沿線山體的綠化改造,不僅擋住了風沙,還實現了和周邊省(市)的生態對接。
六環路通道綠化建設已接近尾聲,在沿線各區(縣)的共同努力下,成效顯著。如今的六環路,更像是一條環繞北京的綠帶。
(作者: 中國綠色時報記者 郝健 中國綠色時報通訊員 吳志勇)
編輯:joj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