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城為何不怕淹?幾座老城市留下的排水典范
過去幾周,歷史罕見的大雨侵襲我國南方,廣州等城市慘遭水浸,甚至被網友冠上“中國威尼斯”的綽號。面對積水成河的城市,效率低下、吞吐不靈的城市排水系統一時成了眾矢之的。因此,那些包含了前瞻性思維和長遠規劃理念,又融入傳統智慧的經典城市排水設施就進入了人們的視野。
江西贛州福壽溝
福壽溝位于江西贛州,修建于北宋時期,工程由數度出任都水丞的水利專家劉彝主持,是罕見的成熟、精密的古代城市排水系統,雖經歷了900多年的風雨,至今仍完好暢通,并繼續作為贛州居民日常排放污水的主要通道。
根據城市地勢西南高、東北低的地形特點,福壽溝以州前大街(今文清路)為界,分為兩部分,受古代城市風水文化的影響,兩部分主要線路的走向形似篆體“福”“壽”二字,于是因形而命名。
福壽溝總長約12.6公里,工程分為三大部分:一是將原來簡易的下水道改造成斷面為矩形、用磚石砌壘的寬渠,主溝斷面寬約90厘米,高180厘米左右,溝頂用磚石壘蓋,縱橫遍布城市各個角落,將城市的污水收集、排放到貢江和章江;二是將福壽溝與城內的幾十口池塘連通起來,增加城市暴雨時的雨水調節容量,減少街道淹沒的面積和時間;三是建設了12個防止洪水季節江水倒灌、造成城中內澇災害的水窗。這種水窗結構精巧,運用水力學原理,在江水上漲時,將外閘門自動關閉,而水位下降到低于水窗時,排出的水流能將內閘門沖開。值得一提的是,福壽溝工程通過科學合理的設計,利用城市地形的高低差,全部采用自然流向的辦法,使城市的雨、污水排入江中和濠塘內。
福壽溝綜合集成了城市污水排放、雨水疏導、河湖調劑、池沼串聯、空氣濕度調節等功能,甚至形成了池塘養魚、淤泥作為有機肥料用來種菜的生態環保循環鏈。整個排水網絡“縱橫紆折,或伏或見”。
福壽溝運轉奏效,經年不壞,有賴于定期清淤疏浚。宋治干是為贛州市政服務過32年的退休工人,多年維護著這一地下脈絡的清潔暢通。據他介紹,雖然福壽溝名字很好聽,但疏浚工作也是十分艱苦的。他第一次進溝時,差點被惡臭熏倒。
歷史上經元、明、清三代,福壽溝因年久失修,倒塌淤塞嚴重,清同治年間和上世紀初期都進行過較大規模的修復。上世紀50年代,經過修復的福壽溝再次恢復了排水功能。
紫禁城排水系統
今日的北京一旦遇到暴雨天氣,立交橋下或南城的一些低洼處還會出現不同程度的積水。但類似的情形在有著600年歷史的紫禁城內卻不會發生。
紫禁城里的排水方法,主要利用地面坡度,使雨水通過石槽流入排水溝道。三大殿的臺子都是中間高兩邊低,北高南低,雨水流匯,再從螭首形出水口中淌出,形成千龍吐水的奇觀,流入四周臺基下的石溝。石溝遇有臺階或建筑物,則在其下開有券洞,這種券洞口叫做“溝眼”,溝眼是地面水穿過障礙物的進口和出口。這種入水口多為方石板鏤雕成明清銅幣形,外圓內方鏤成五個進水孔,稱作“錢眼”。因為“錢”與“泉”是近音,水又是一個地方興旺繁盛的必需條件,所以水在傳統文化中往往與財富聯系在一起。不少成規模的北方民居,如山西的王家大院,也使用了這種地漏設計樣式。這些“溝眼”和“錢眼”,都經過精心設計,成為精美的磚雕和石雕裝飾。
精美的裝飾下面,是縱橫交織的明溝、暗渠,溝道的干線和支線溝通各個宮殿庭院,形成一個巨大而完整的排水網絡。暴雨降臨時,雨水很快就可以匯流入溝道的干線內,迅速排干,然后全部流入內金水河。
青島德式下水道網
眼下老城區常常是城建設施的黑點,雨雪天滿地泥水,而暴雨之后的青島老城區,一般都不會發生積水現象,污水冒溢更是少見。德國人租借青島時設計的排水系統,至今仍然發揮著作用。
據青島市檔案館館藏資料記載,德國租借青島時期,分設歐人區和華人區,歐人區的排水采用先進的雨污分流方式,華人區是雨污合流的方式。1905年,德國人在前海一線將地下排水管道鋪設完畢,奠定了青島的地下排水系統基礎。依托這個基礎,青島就像郁達夫《青島、濟南、北平、北戴河巡游》中所描述的那樣,比其他的城市更整潔、更干凈。
德式下水道的優勢何在?從它的設計可見一斑。干道溝渠高約80厘米,斷面上大下小呈倒置的蛋形而不是現在通用的圓形,上半部分簡單地以水泥抹面,靠底部的一端貼了白色的瓷瓦,如今依然釉面光亮,這樣的設計確保污物垃圾不會被毛刺掛住,減少了堵塞冒溢的可能。下半部分呈“V”型,確保了在污水流量較小的情況下依然能保持較高的流速,使污水中所夾雜的泥沙污物快速沖落,避免淤積沉淀,減輕了養護疏浚的負擔。呈半圓形的上半部分直徑較大,能在水量比較大的時候確保過水量。同時,蛋形結構令管道能承受得住主要來自上方街道的壓力。雨水、污水分流的排水處理方式,在我國許多城市還沒有做到。
此外,這一工程處處融入了德國人的嚴謹風格。有這樣一個故事為青島人所津津樂道:原德國租借區的下水道在高效率地使用了百余年后,一些零件需要更換,但當年的公司早已不復存在。城建公司的員工四處尋覓配件公司,后來一家德國的相關企業給他們發來一封電子郵件,說根據德國企業的施工標準,在老化零件周邊3米范圍內,應該可以找到存放備件的小倉庫。城建公司根據這個提示,在下水道里找到了小倉庫,里面全是用油布包好的備用件,依舊光亮如新。
德國人的嚴謹還體現在下水道井蓋上,雨、污水井蓋不僅有符號標明區別,還有大小之分。雨水井蓋大,污水井蓋小。經歷近百年的風雨侵蝕,黑色井蓋依然錚亮,不落銹跡。來往車輛從上面駛過,不曾把它們壓裂。青島人都稱呼它們“古力蓋”,來自德語“gully”,意為溝渠。青島人代代口耳相傳,而“古力”也已經成為一種語言活化石。()
編輯:daodao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