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書德談如何長遠規劃國際盛會后的城市發展
倫敦在歷史上舉辦過兩屆世博會和兩屆奧運會,加上即將舉辦的2012年奧運會,它將成為歷史上第一個三度舉辦奧運會的城市。也正因為如此,在后奧運與后世博規劃上,倫敦有著豐富的經驗。
世博助城市改善基礎設施
如同世界上所有的大城市,倫敦也正在面臨發展瓶頸的挑戰。人口密度上升、交通擁堵嚴重、污染居高不下……這些問題制約了城市的發展速度。倫敦發展署副首席執行官畢書德先生接受了記者的采訪,畢書德先生直言,如果繼續按照傳統規劃發展模式,那么超級城市的前景將非常暗淡。
“如何解決這些問題?我認為打造發達的交通體系、先進的建筑以及保持高密度的綠化是未來城市的發展方向,傳統城市一定要有全新的規劃理念才能繼續發展。 ”畢書德先生告訴記者,在20年前,倫敦也面臨著城市病的困擾,但幸運的是,倫敦擁有世界上最好的基礎設施、公共交通、綠化等硬件。而在軟件上,倫敦在城市規劃方面也擁有非常完善的立法和措施,例如它在70年前就對綠化制定了立法、在50年前就對空氣制定法規。因此在目前,矛盾相對還并不突出。
畢書德先生表示,世博、奧運這類的國際盛會,對于城市最大的幫助是提高知名度和改善基礎設施,像倫敦上海這樣的大城市,后者顯然更為重要。
綠色產業帶改變倫敦面貌
倫敦曾經多次舉辦過奧運會和世博會,這些盛會究竟給這座城市帶來了什么?畢書德先生表示,很難用詳細的數據來闡述這一問題,因為受益之處太多了。他以舉行首屆世博會的南肯辛頓區為例,160年過去了,這里仍是倫敦最富有的地區之一,這里的房價可能全世界最高的。 “我們得到了海德公園、帝國理工大學還有非常棒的博物館等等,特別值得一提的是,世博會的收入被并入專項基金以幫助學生學習。 ”
而針對即將舉辦的2012年奧運會,一項雄心勃勃的計劃已經被提出,奧運會的建設不僅僅是為了比賽,而是以奧運之名振興倫敦東區地區。
畢書德先生告訴記者,倫敦東區也將被改造成世界著名的綠色產業和可持續發展中心,它的新名稱將是“綠色產業帶”。這個產業中心將大量吸引綠色企業投資倫敦東區,降低企業的碳排放,把綠色產業定位低碳創新的前沿,最大限度地開發綠色和公共綠地以及園區內河道的潛力。
“它不僅將是一個充滿活力的經濟體,更是一個宜居的可持續發展社區,融合了住宅、綠色基礎設施網絡、低碳項目研發和旅游景點的示范區域。 ”
了解民意才能推進規劃
“在城市規劃方面,倫敦最重要的經驗之一是讓市民多參與到規劃中來,這直接決定了規劃能否順利實施以及獲得成功。 ”
畢書德舉例說,倫敦的施工隊在開始一個新項目前會舉行一個活動,讓市民能夠看到施工區域,了解施工的目的,然后按照流程讓大家提出意見。 “施工方會放置一個留言板,讓居民們提出意見,并且互相討論,即便人們不能達成一致,但起碼可以做到互相理解。 ”畢書德先生說,如果不注意了解市民的意見,會讓他們產生被忽視的感覺,繼而可能對規劃工作不利。
畢書德先生肯定地表示,上海世博會將給這座城市巨大的發展契機,并且給上海一個建議:在規劃時目光要放遠,如果僅僅是打造5年后的城區,那么完全沒有意義,只有制訂超前15年規劃,“后世博”規劃才能真正的體現出價值。
編輯:daodao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