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嘉賓縱論城市規劃與建設
7月31日上午,作為生態文明貴陽會議的主要活動之一,以“生態城市的規劃、建設和產業發展”為主題的2010年生態城市論壇舉行。論壇上,來自國家住建部、聯合國開發計劃署的官員,和瑞典赫爾辛堡、非洲肯尼亞基蘇木市市長,以及中國承德、淮南、天津、青島、無錫、張家港、成都、湖州等國內部分城市的市長、專家學者,紛紛以各地對生態文明發展的規劃、理念和實例,通過面對面的交流,共享生態文明建設的最新成果和先進技術,并就貴陽的生態文明發展“出謀劃策”。
消除三大誤區
“現在很多城市都認識到發展生態文明的重要性,但有三個普遍的認識誤區首先要消除!”率先發言的國家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副部長仇保興認為這十分重要。“首個錯誤觀念,就是先發展再搞生態建設,不少城市還是認為只有經濟搞上去了,發展了才能談生態。但其實,產業轉型本身就是一個巨大的機遇。”
在仇保興看來,第二個錯誤觀念就是提倡“綠色建筑”,一味追求建筑的外觀漂亮。真正的綠色建筑,是對自然干擾最少的,最好能符合本地風格,用本地材料,體現本地特色。“比如貴陽的建筑,在溫度舒適的前提下,就是要做好通風,這樣就完全避免空調的使用了。”他說,最后也是最大的誤區就是將城市交通專為小汽車通暢而設置,步行和自行車道大為縮減。“電動車的能耗只是小汽車的10%。因此,為汽車設計的交通體系只會造成城市能耗的增加和城市擁堵。”仇保興認為,這也是現在大多都市馬路越修越寬,行人出行卻遠遠沒有以前方便的原因。“所以要減輕對大自然的干擾,真正為低碳的公交優先、步行優先創造條件!”
國家應出臺補償機制
論壇中,無論是與會的官員還是專家,都普遍達成共識:其實,目前中國民眾蘊藏的環保意識雖然有,但還處于利己意識階段。
“搞生態城市是最具人心的政府工程,可以逐漸彌合政府和民眾在快速發展時期的矛盾。但在這個過程中,國家要成為城市政府的堅強后盾!”十分熟悉全國城市情況的專家、中國市長協會專職副會長陶斯亮認為,在生態城市建設上,地方政府是有經濟犧牲的。“因此,希望國家的補償機制盡早出臺。”
城市管理最大挑戰
規劃先行是與會嘉賓一致認同的發展生態文明的“前提”。“現在國外的城市管理指標體系越來越明確,可我們中國的城市,目前大都面臨產業管理的問題。”氣候組織大中華區總裁吳昌華談及規劃,道出一個她較為擔心的話題:比方說建筑、交通等,是可以通過制定細化的目標去約束的,但產業的生態化,因為地方不同,地區間有差異,各自發展水平也不同。“因此,產業的管理是當前中國城市管理面臨的最大挑戰。”
編輯:daodao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