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污染源到城市公園:垃圾場修復的世博參照
從污染源到城市公園??垃圾場修復的世博參照
邊界擴張和人口膨脹,為世界各地城市都帶來眾多后遺癥??如何消納大量傾倒的垃圾,就是其中之一。
近日,在上海世博會城市最佳實踐區,記者發現,加拿大蒙特利爾案例,在這點上和我們的城市生活如此相近。
但該市的圣-米歇爾環保中心(CESM)已經嘗試,把一座城市垃圾填埋場,轉變為當地最大的公園之一。由此,該案例曾獲“綠色奧斯卡”??最適宜人類居住社區國際獎兩個獎項。
如今,溫州市也已開展對楊府山垃圾填埋場的治理。從蒙特利爾到溫州,如何修復這道城市傷疤正如一面鏡子,一端是已獲認可的國際實踐;另一端,則是我們的本地化探索。
垃圾填埋:無法忽視的城市傷疤
蒙特利爾展區的電影放映廳內,720個小屏幕組成一個動態多媒體投影平面。根據放映內容,每塊小屏幕都可以起伏活動,類似北京奧運會開幕式上的活字印刷表演。
配合這種有吸引力的科技,影片講述圣-米歇爾環保中心的歷史變遷:當地原是一座采石場,經過60年的石灰巖開采后,又做過30多年北美最大的垃圾填埋場。這一場地靠近城區中心,面積達2平方公里,相當于300個足球場。當該市決定對此進行生態修復時,這里已堆積了4000萬噸、70米深的垃圾。
在展示治理成就之前,影片向參觀者揭示這道城市傷疤,似乎傳達出一種警示:如果城市發展不能協調生態保護,那么無論在后期修補上取得何種成就,我們都將付出更大代價。
和圣-米歇爾環保中心類似,楊府山垃圾填埋場曾是溫州市區最大的垃圾填埋場,也是楊府山五大臭源之一。該填埋場建于1994年,規劃用地171.6畝。在修復以前,這里總共填埋170多萬立方米垃圾,平均填埋深度15米,最高堆高24米。由于采用簡易填埋,垃圾場對當地土壤、大氣和甌江水域造成污染,對周圍居民生活也帶來影響。
生態修復:安全優先的環境技術
環保中心的修復工程,涉及3個安全隱患:大量垃圾堆積會產生沼氣逸散;垃圾滲出液可能滲出地表,同時雨水也會滲入;各類垃圾混雜填埋,導致垃圾層結構不穩定。
為此,整個工程采用稱為最終覆蓋的關鍵性技術。該項目景觀設計師瑪麗-克勞德?瑪希柯特女士對此解釋,在最底層的垃圾上,首先覆蓋石塊、水泥;再從下往上依次鋪設排水層、無紡土工布層、沙層、防滲透保護土層、保護土層、植物土壤和堆肥層。其中,最地表一層將種植植物。
而作為一項創新生態修復工程,對人和環境是否安全至關重要。為此,蒙特利爾制訂嚴格的環境跟蹤計劃。整個監測網絡由160多個站點構成,可以實時顯示土壤沼氣含量等指標。跟蹤監測將持續到2036年,屆時,據整個環保中心建成并完全開放已過去16年。
在溫州,2007年底,我市正式開始修復楊府山垃圾填埋場。所采用的關鍵技術和圣-米歇爾環保中心相似:把垃圾山打包、封裝在一個封閉空間,再進行生態處理。今年,將完成終場覆蓋和生態恢復。
采用這一技術,正是考慮到對周邊居民和環境安全的影響。而蒙特利爾采取的嚴格環境跟蹤計劃,對今后我市處理類似問題具有值得借鑒的意義。
變廢為寶:最大化利用的垃圾
再生和可持續利用理念,貫穿于圣-米歇爾環保中心修復過程中的諸多實踐。
中心在垃圾層打下375口采集井,并用21公里長的管道連接,將垃圾產生的沼氣輸送到加斯蒙發電站。這樣,利用沼氣發電每年能產生23兆瓦的電量,可供周邊1.2萬戶居民使用1年。
中心還將垃圾產生的滲出液抽出,經空氣壓縮后,輸送到指定地點進行凈化,再將經過初次凈化的污水送往處理廠。
類似的循環利用例子,瑪希柯特信手拈來:最終覆蓋所需的土石和水泥,來自該市拆遷、建設工地;中心收集全市1.8萬噸落葉,制作成8千噸堆肥,不僅作為最終覆蓋的地表層,以免對適宜耕種土壤的使用和對周邊農用土地的破壞,還將它們分送給蒙特利爾居民種植花木……
對垃圾產生的各種有害物質,楊府山垃圾填埋場修復同樣采取針對性處置:采用抽氣井收集、導排沼氣;對滲濾液初步處理后,要達到污水處理廠進水標準等。
在這一過程中,變廢為寶的探索,我們也已開展:近年來,我市相繼建成東莊、臨江(一期)、永強等垃圾發電廠。蒙特利爾案例能給予我們的最大啟示,正是在于提供垃圾再生利用其他途徑的前車之鑒。
編輯:shir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