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青年景觀設計師的成長歷程
編者按:浮躁的社會里,輕狂、急功近利思想遮擋了許多青年的視野,似乎忘卻了成功背后所需的扎實基礎與付出。我們邀請到俞昌斌先生分享他的成長歷程,也許可讓我們從中獲曉,通往成功彼岸的那些“基石”到底在何處?
作為一個景觀設計師,我的成長歷程大致分為如下三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是我在大學學習景觀設計的階段。1994-1999,我在同濟大學建筑城規學院城市規劃系景園建筑專業完成了五年的大學本科學業。在那段時間里,我樹立了對建筑學、城市規劃以及景觀設計等相關專業的理論基礎和整體性的認知。當時同濟的景園建筑專業師資力量很強,學生戲稱有“八大元老”,最有名的人物是陳從周先生。我們作為他的關門弟子,親臨他的教誨,終生受益。他對中國文化(如昆曲、書法等方面)有著極高的造詣,而且他對蘇州園林的研究深入到其設計的本質,包括他寫的《說園》一書一直是對中國傳統園林深入淺出地進行分析的著作。而同濟的另一位大師是馮紀忠先生,他的方塔園以及“與古為新”理念一直鼓舞著我以及一代代的同濟學子。可以說,我和易亞源境“原創并源于中國”的設計理念來源于同濟的教育,也是同濟建筑設計價值觀的體現。
在同濟大學學習期間,我積極參與學術研究和社團活動,1996-1997年度我作為同濟建筑城規學院青年建筑師協會會長,組織多項學術會議,并出版《青年建筑師》年度雜志。我在大學期間沒有花太多的精力去炒更,而是積極投入到國際建筑和規劃的大學生設計競賽之中,1997年我的作品“cross-高架橋上的站”參加美國學生住宅設計競賽進入了入圍評獎。競賽的經歷讓我能從一個更高的層次和要求來看待設計,而且竭盡全力去思考各種創新的方法。所以,這幾次國際競賽塑造了我不愿模仿、勇于創新、敢于迎接挑戰的性格。同時,通過競賽這種設計創作,而不是炒更的形式,實際上也讓我更愿意從事高端的設計工作,而不是以賺錢為目的的設計。這種理念從內心深處影響了我,也使我和易亞源境與其他許多以商業盈利為目標的個人和公司徹底區分開來。
第二個階段是我在美國EDAW(易道)工作的經歷。1999年我在大學五年級參加了美國EDAW的SSP活動(Summer Student Program),成為第一個入選這個活動的中國大陸學生。很可惜的是,當時由于簽證問題,我沒有去美國邁阿密參加這個活動。EDAW也因此請我到香港分公司工作。在這段時間里,喬全生、陳奕仁、周保華等先生對我的指導和影響很深,讓我知道商業的景觀規劃設計該如何做,這是和同濟讀書完全不同的兩個體驗,其工作模式對我的啟發和影響也很大。很多人認為,商業設計是扼殺具有創造力的設計方式。我個人不贊同這種看法,我認為商業設計是一種商業化的模式,從中取得利潤是重要的。設計師首先要養活自己,然后才能去為社會做貢獻。而在商業設計成熟的基礎上,再更進一步去創新,就能真正成為設計大師。另外,我特別要感謝喬全生先生,他對我的圖紙進行了多次修改,讓我意識到做事情的態度一定要認真,任何對工作的敷衍、偷懶和得過且過,最終問題都會暴露出來,回到你的手中,由你自己來收拾殘局。設計工作的態度和方法就是盡力把工作做到完美。
第三個階段是我創立易亞源境設計(YoungAsianScape Design Co.,Ltd.)這個品牌以及近十年的發展過程。在這十年間,我作為一個青年景觀設計師和創業者,不知不覺地親身經歷和見證了中國景觀設計行業的黃金十年。這期間,在易亞源境全體同仁的協力幫助下,特別是與孫迪、畢宏超兩位合伙人的共同合作中,筆者參與完成了百來項居住區及城市空間的景觀設計,并有幸參與了2008年北京奧運和2010年上海世博會等部分相關景觀的設計工作,從而積累了一些學習體會、實踐感悟及經驗教訓。首先,景觀設計絕不是空談理論,而是用創意和服務來換取客戶的信任和回報,這是一種用智慧創造價值的過程。景觀設計不僅是設計,也是創新和服務,更是與人交往、學會做人的成長過程。其次,我在工作期間,走遍了中國的大江南北,深刻感受到中國許多地域風俗、歷史文化亟需保護和發揚光大,而中國許多城市的建筑風貌存在著明顯的同質化現象,還有不符合中國國情地一味照搬西方模式所帶來潛在的問題。這些現實促使我不斷地思考,并將上述兩個階段的學習體會融會貫通,形成易亞源境和我本人對中國城市和居住景觀提出“原創并源于中國”的理念和風格。
1994年至今大概16年的時間,在歷史長河中只是一個短暫的階段,卻是我一生中最好的青春年華。作為一個熱愛景觀設計的年輕人,我愿意終生獻給景觀設計事業,與之一起進步發展。
編輯:水墨清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