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雪萍談西安城市創園歷程
今年2月,國家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發布了《關于命名2009年國家園林城市、縣城和城鎮的通報》,西安市榜上有名。近日,記者來到古城西安,在與西安市市容園林局副局長吳雪萍的交流中,了解了西安市園林綠化建設從“缺綠少花”到“綠滿西安、花映古城”的變遷歷程。
找準差距 對癥下藥
西安市地處關中平原中部,南依秦嶺、北臨渭河,歷史上周、秦、漢、唐等十三個王朝在此建都,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是我國著名的歷史文化名城。作為一個旅游城市,城市環境和整體的園林綠化水平無疑是西安一張十分重要的“名片”。然而,五六年前的西安在這方面雖然也在不斷努力,但效果總是差強人意。為進一步提高城市形象和品位,從2005年開始,西安市委市政府舉全市之力,強力展開了創建國家園林城市工作,力求打造綠色生態新西安。
“城市園林綠化一定要結合城市發展特點、體現地域特色。”吳雪萍表示,西安市的發展目標是建設國際化大都市,園林綠化建設也要圍繞大生態、大園林、大綠化的工作思路。同時,西安作為著名的歷史文化名城,在園林規劃中還要注重彰顯古城魅力、充滿文化氣息。吳雪萍告訴記者,只有明確了解自身存在的不足,才能有針對性地且最為有效地解決問題。因此,西安首先對現有的城市園林綠化狀況進行了差距分析。結論顯示,西安市在城市園林綠化建設中存在著綠量不夠、公園的數量結構不合理、街頭游園和廣場不足等幾大亟需解決的問題。
為了構建大綠化格局,該市在編制《西安市綠地系統規劃》的基礎上,制定了《平原綠化工程規劃》和《西安大綠化工程規劃》。在城郊實施“大水大綠”、“三北”防護林和濕地保護區建設工程,集中建設點、線、面、片四位一體的高標準生態景觀林。從“市域???主城區及外圍區域???主城區”三個層次,建立城市外圍生態區,促進城鄉一體的大綠化格局的形成。
為了保護園林植物多樣性,2008年西安編制了《植物多樣性保護規劃》。截止目前,發掘應用本地野生及鄉土植物100種以上。
為增加城市公園及廣場、小游園數量,凸顯文化歷史特色,四年多來,西安陸續建設了大唐芙蓉園、唐城墻遺址公園等一批主題公園。每年建設60個街頭廣場、游園,讓市民出門就能見到綠地。這些工作都有利地保證了西安市創園工作的持續、順利開展。
綠色“實惠”筑巢引鳳
創建國家園林城市四年多來,西安市、區兩級政府通過財政撥款、社會融資等方法,籌措63.65億元資金,用于城市園林綠化建設。
為了達到園林城市的標準,西安堅持點、線、面三管齊下,城鄉大綠化整體建設。在公園綠地、道路綠化、社會大環境綠化及城市外圍生態建設等方面整體推進。新建一大批大型綜合公園及239個城市廣場、小游園。
道路綠化注重林陰化,多栽大規格苗木和鄉土植物,道路綠化達標率達到96%。連續三年開展大植綠行動,每年栽植大規格鄉土喬木上萬株,并積極推進鮮花大道建設,全市累計建成鮮花大道65條。在分車帶中大量栽植桂花樹,金秋時節桂花飄香。
城市節點建設突出植物造景。在立交橋、轉盤、城市出入口等重點區域的綠化中,堅持建設景觀迥異的盆景式交通島,合理進行喬、灌、花、草的規劃配置。對單位和庭院綠化也實行高標準、嚴要求,新建居住區的平均綠化率要達到30%以上。
截止2008年底,西安建成區綠地率、綠化覆蓋率、人均公共綠地面積分別達到31.89%、40.33%、7.8平方米,城市中心區人均公共綠地面積達5.16平方米,均達到或超過國家標準。現在的西安,綠色街道縱橫交錯,公園綠地星羅棋布。“每逢節假日,各大公園、休閑廣場都是人流如織,這是創園帶給市民最直接的好處。”吳雪萍說,環境的提升也意味著西安這塊土地更加適合居住和創業。隨著基礎設施建設的逐步完善和生態環境的日趨優良,外地來西安投資的企業家越來越多。“廣州星河灣、首開、萬科等一大批國內知名開發商的樓盤都已經在西安拔地而起。”
吳雪萍告訴記者,創建國家園林城市,只是西安城市綠化的一個階段性目標。接下來,他們將在進一步提升園林綠化質量和精細化管理水平上下功夫。未來,西安還將繼續為創建國家森林城市和生態園林城市而努力。
編輯:水墨清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