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如何讓生活更美好
一、城市讓生活更美好無庸質疑
城市是現代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中心,生活更美好應該毫無疑問。然而,歌頌城市的人不多,只有理性的哲學家亞里士多德等少數人,即使上山下鄉回城的詩人和畫家,在享受城市文明的同時,往往更喜歡感性地歌頌鄉村。原因可能源自我們對資本、財富、享受的抵觸,也可能來自對城市病―擁擠、噪音、污染的厭惡,甚至來自對緊張生活和工作的厭倦。
“城市讓生活更美好”和“BetterCity,BetterLife”的含義并不完全相同。中文的判斷句是真理和常識;英文的祈使句是目標和未來。后者更適合做口號。選擇“城市讓生活更美好”,對中國更具有意義,提示讓我們重新審視城市,珍惜城市。有一些憤青質疑城市讓生活更美好。得不到的最寶貴,失去了才知道珍貴,建議質疑者離開城市一周,體驗一下電影《甲方乙方》中尤老板的鄉村生活,就一定能體會到城市的美好。
城市鋼筋水泥的森林,讓人們懷念田園泥土和花草。霍華德的“田園城市”、柯布西埃的“光明城市”、賴特的“廣畝城市”理論,為我們描述了接近鄉村生態的目標,技術提供了可能性,比如成都活水館就為我們提供了城市親水的可能性。但是,鄉村無論如何改造,都永遠無法接近城市社會。用嘴投票,很多人希望城市得到改進。用腳投票,絕大多數人還是會選擇城市。
二、美好生活是在城市更新中實現
城市其實每天都是新的。城市更新是永無止境的新陳代謝。城市讓生活更美好,一個重要前提是新陳代謝正常。
現代建筑的結構演進很快。建筑結構從磚木到磚混,磚混到鋼混的時代并不長。危棚簡屋、舊式里弄、工房公寓逐漸退出歷史舞臺。超高層鋼混結構、玻璃幕墻、地鐵、高架橋可能也只是歷史短暫的一抹,未來的建筑結構仍會更新更快。在三網融合、智能電網還沒有消化時,Ipv6、智慧城市、云計算、物聯網等概念又撲面而來,未來建筑可能是信息元素組件的集合。預言未來的城市,高強度硅晶體可能會成為重要的建筑結構。
巴比倫的空中花園,依靠現代技術沒有太大難度。過去比爾蓋茨的智能化豪宅令人稱羨,幾年下來也感覺平常,通過電線上網、看電視,坐在辦公室就能遙控家中電飯煲和熱水器,……三網融合的夢想并不遙遠。我們現在居住的是300年前科幻小說中的建筑和城市;現在《天空之城》中描述的“拉普達”同樣很有可能是未來建筑和城市的模板,甚至不排除出現另一個宜居的“潘多拉”星球。
隨著綠色、環保、低碳、生態等概念的成熟和應用,未來建筑也很可能是生態組件的集合。看了世博會里會呼吸日本館,會隨風飄動的英國館,藤條編制的西班牙館,…您是否還懷疑未來的城市具有智慧和感情?城市最佳實踐區給我們一個“看得見的未來”。
三、社會重構是確保城市魅力的金鑰匙
城市不僅每天有建筑物和基礎設施的更新,更重要的是社會的重構,包括生產和生活方式的創新、文化的挖掘。
舊的建筑結構,是難以滿足現代生產和生活需要的。不僅是結構,舊建筑的功能組件也難以跟上時代。獨立衛生間、廚房、水、電、煤等功能組件在近百年來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上海外灘的建筑,在使用上非常不方便,比如缺少停車泊位,很難作為政府辦公和金融中心地點。但是,文化沉淀給外灘建筑新的生命。建筑物和城市的物質形態是隨著科技發展不斷進步的,功能是不斷拓展的,城市更新如果能抓住使用方式轉變的價值,往往事半功倍。世博會各國建筑的價值,其實是在于能夠反映各國文化。
物質和功能老化會衰退,使用方式卻可以提升。當各地在為名人故里、曹操墓真偽、歷史事件發生地、文化發源地爭得面紅耳赤的時候,我們是否意識到城市是文化的寶藏。上海新天地能作為上海時尚、文化的地標,成功的訣竅在于獨特的石庫門建筑語言將引領中外游客深度體驗上海海派文化精粹、城市發展和生活變遷。上海具有傳統文化文脈的商業中心,在地圖上有標識的就有上百個,都可以通過城市更新,得到提升。創意產業園區的興起,就是充分利用了特大城市商業和文化發展的潛力。上海已經建立的將近一百的創意產業聚集區包括八號橋、田子坊等知名園區。
在更新建筑物和基礎設施的同時,將原有人群結構解體分散,或者轉變或提升原居民的生產和生活方式,是近代城市更新中比建筑和基礎設施更重要的任務。城市更新,如果沒有商業輻射效應和文化效應的挖掘,從成本角度還不如造一座新城。
沒有傳統文化也未必自怨自艾,現代文化是在城市中書寫的。文化是某個時代最合理、最科學、最優秀的社會生產生活形態,設計師、規劃師,不僅僅要設計城市景觀,還要設計生活,還要設計文化,設計社會。張藝謀、馮小剛、吳宇森、馬云、唐俊、韓寒、余秋雨、周杰倫…做城市規劃估計也不會差,因為他們會玩文化,懂社會、享受生活。“不見不散”就可以命名主題公園。一個理念,就是一段歷史,一種文化,世博會場館設計何嘗不是各國創新理念的比拼。迪士尼一段動畫能衍生出全球兒童娛樂主題公園,中國的文化也可以。
編輯:daodao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