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談合肥城市綠化模式
鄉土樹種讓合肥還原“四季分明”
江蘇省建設廳風景園林處調研員 張曉鳴
“合肥要在老城區添綠?這個想法特別好!”聽說合肥打算開展“綠化大會戰”,江蘇省建設廳風景園林處調研員張曉鳴為之叫好,“中心城區用地最有限,人們活動也最多,最需要增加綠地,充分利用綠地。”
打開圍墻看風景
比起合肥,江蘇省省會南京老城區的土地價格更貴,怎樣在寸土寸金的中心城區為老百姓添綠呢?
“在市中心城區,很多單位、小區里的綠化很漂亮,但以前都習慣用圍墻進行圈地圍擋。”張曉鳴告訴記者,江蘇多個城市都嘗試了“擴墻”的辦法,打開圍墻讓市民共同欣賞單位和小區里的風景。
綠化帶做“三層蛋糕”
記者了解到,在南京街頭,凡是行道樹綠化帶空間允許的地方,都盡量按照“三層蛋糕”的模式來栽種:一層高大的行道樹、一層半人高的灌木、再加上一層低矮的小花小草。
“這樣一來,在同樣的空地面積上,綠化量增加了,層次感也有了,很能發揮綠地面積的綠化功能。”張曉鳴解釋說。
鄉土樹種還原本色
張曉鳴特別建議合肥在綠化中可以大量采用鄉土樹種,還原“四季分明”的城市氣候特征 。
張曉鳴表示,假如大量種植鄉土樹種,就能讓合肥的春季變得五彩繽紛、夏季濃蔭陣陣、秋季色彩斑斕,而冬季樹木落葉之后,則顯得陽光燦爛。
“這樣的綠化效果,讓城市四季風景顯得更有趣味性。”張曉鳴說。
花卉增添“郊野氣息”
張曉鳴向記者指出,在很多城市,常用“模紋色塊”的綠化景觀:其實這種“模紋色塊”的綠化手法,是來自西方歐洲的“舶來品”。
“個人認為,這種風格不適合大規模在城區推廣。”張曉鳴繼續說道:“像石蒜、百合、麥冬、二月蘭、波斯菊,這些小植物都是多年生的,種植成本低、管養方便,還能給城市增添濃濃的郊野氣息。”
“參天大樹”讓合肥擁有“大城之美”
合肥市苗木花卉協會會長 謝春國
每次去外地,出于職業習慣,合肥市苗木花卉協會的會長謝春國總會將目光停留在城市綠化上。
“有幾次我去上海、去江浙,回到合肥一比較,都覺得有點兒慚愧。”謝春國告訴記者,同江浙、上海城區的綠樹成蔭相比,合肥新栽的不少行道樹還是“小樹苗。”
謝會長說:“上海、江浙城區選用的行道樹,干徑在20厘米以上;而以前合肥種的一些行道樹,干徑大多在6~8厘米粗,長到綠樹成蔭的效果,至少需要20年左右的時間。”
謝春國表示,“這也就意味著,合肥要追趕上大城市的綠化,至少要20年左右的時間。”他建議,在新的一輪“綠化大會戰”中,合肥可以多種些大樹,這樣才能快速擁有“大城之美”。
“假如合肥能選用干徑在10厘米以上的樹木,樹間距保持在5米左右,2~3年內,市民走在路上就能享受到綠蔭。”謝春國告訴記者。
除此之外,謝春國表示,種大樹也能變成財富,“栽棵干徑10厘米左右的樹,成本價在500元左右,等它長了5年之后,至少升值到2000元以上。”
■市民心聲
小區屋頂能否綠化?
合肥市園林部門通過晨報征集“添綠點子”剛啟動,10月10日致電晨報“出售”錦囊妙計的熱心市民就有不少,在這里也節選出幾條最具代表性的意見和建議。
看完這些,您還有什么好點子?趕緊撥打晨報熱線4249555,您的“添綠點子”一旦被采用,合肥園林部門就將送您合肥野生動物園免費游!
賈先生說:“我們城市的地面綠化還是不錯的,但是屋頂綠化做的不夠,特別是老小區,從高層往下看,感覺整個合肥灰蒙蒙的,希望相關部門可以關注到這一點。”
劉女士說:“金寨南路柴油機廠小區進門的道路還沒有樹,夏天的時候都無法遮蔭。有的花圃里,大都是矮科植物,能不能在這塊添點綠色呢?”
王女士說:“三孝口天橋下面有片空地,一直空了好多年,為什么不種點花花草草,綠化一下呢?不然都要變成垃圾場,或者養雞場了。”
陳先生建議:“二十鋪河和臨泉路交口處,月亮灣小區邊上挺適合建個小公園,這樣就為周邊提供了良好的環境和娛樂場所。”
張先生說:“包河區常青街道、油坊崗社區有一片土地荒蕪,都差點兒成垃圾場了,我想自己投資種樹把荒地綠化起來。”
閆先生表示:“這次‘添綠’最好不要單純做綠化,可不可以從人文上進行體現,例如舉辦一些有關拍攝景色、設計盆景比賽,或者發動關于綠化的作畫吟詩等活動。”
市民孫先生也提出了自己的建議:“政府應建立一個綠化工程的鑒定或者指導機構。以便為市民提供有意義的指導和監督,同時給予相應補貼或獎勵,充分調動廣大市民的積極性。”
編輯:符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