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綠色GDP之父:新一輪發展紅利從綠色中獲取
人物名片
牛文元中國科學院可持續發展戰略研究組組長、首席科學家。獲得國家發明獎一項,中科院科技進步一等獎一項,中科院科技進步三等獎兩項,洛克菲勒基金會杰出科學家獎。著有《自然資源開發原理》《持續發展導論》等。
經濟發展對于后發地區來說,從來都是不公平的,但世界向低碳經濟模式的轉型,卻給西部地區創造了一個“彎道超車”的絕好機會。10月14日,中科院可持續發展戰略研究組組長、首席科學家、被譽為中國“綠色GDP之父”的牛文元教授在遂寧出席省政協主辦的綠色發展研討會時透露,目前整個學術界都在盯著四川:“四川在西部處于龍頭地位,四川的綠色發展探索決定著整個西部的未來”。
低碳經濟下的綠色機會隱藏在哪里?西部欠發達地區如何后發制人?怎樣避免 “綠色發展”淪為紙上談兵?14日,牛文元教授就相關問題接受了本報記者專訪。
談綠色發展:
為西部探路 四川任重道遠
記者:為什么學術界會形成“綠色發展看四川”的共識?
牛文元:西部12個省市區中,四川產業基礎雄厚,資源極為豐富,人才結構較合理,綠色發展具有無可比擬的優勢。我也到過四川不少地方。農業上,現代農業理念、技術和循環經濟的應用,已經使天府之國進入綠色農業加快發展的新階段。工業上,四川的節能減排正在加緊完成任務。第三產業上,四川遍地開花的農家樂創造了全國生態旅游的典范,綠色服務業發展已初步形成良好勢頭。學界認為,四川在綠色發展中扮演著“西部之心”的關鍵角色,具有很強的輻射帶動作用。一旦探路成功,受益的將是整個西部。
談綠色機會:
2.5產業低碳經濟大有可為
記者:有人說綠色發展不賺錢、拖后腿,也有人說這只是一種一哄而上的時尚?
牛文元:說綠色發展不賺錢、拖后腿,這是完全錯誤的。事實上,新一輪的發展紅利,就是要從綠色發展中獲取。我認為,西部的發展,既要青山綠水,也要金山銀山,二者不但不矛盾,還相輔相成,共同達到新的高度。
記者:西部的綠色機會潛藏在哪?如何走出一條差異化的綠色發展之路?
牛文元:欠發達地區必須進一步完善產業布局。如何從傳統服務業向2.5產業,即生產性服務業轉變,是一個值得四川乃至整個西部研究、探索的課題。當前,四川現代服務業發展還有很大空間,尤其是金融、貿易、物流等,與深圳、上海、北京等相比尚有差距。但我認為,西部地區大可不必“硬碰硬”地照抄東部發達地區走過的老路,在生態銀行、生態補償、碳交易等尚未被充分開發的“藍海”,西部地區同樣大有可為。
談綠色指標:
貧富分化加劇不是綠色發展
記者:您如何看待遂寧今年在全省、全國率先出臺的區域綠色經濟指標體系?
牛文元:判斷“綠色”有多綠,必須要有一個衡量標準。遂寧市區域綠色經濟指標體系的誕生,實現了定量化、精細化。我認為,全面衡量綠色發展水平絕不能只考量經濟發展一個要素,至少應該包含“動力、質量、公平”三大要素。首先是發展的動力,看是拼資源消耗還是拼智慧技術;其次是發展的質量,看是生態友好型還是環境破壞型;最后是發展的公平,看發展成果是否惠及所有成員,是否實現公共服務均等化,是否公平正義。過去,“公平”二字很少被提及,現在我們必須正視一點,貧富分化加劇不是綠色發展。動力、質量、公平的三位一體,才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根本途徑。
記者:您眼中的“綠色”似乎已經遠遠超出了它的本意?
牛文元:對,綠色發展絕不僅僅是植樹造林。在我看來,它實際上包含了層層遞進的四個方面。首先是自然的綠色,包括森林覆蓋率、碳匯、綠地等,這是生存的基礎;其次是經濟的綠色,通過調整產業結構、轉變發展方式來減少資源消耗、提升經濟質量,這是發展的基礎;然后是社會的綠色,成果不是由少數人享有,而是讓全體公民過上有尊嚴的生活,這是和諧的基礎;最后是生命的綠色,生命之樹長青,這是文明的基礎。
辛棄疾有一句詩,“我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應如是”,真正點出了綠色發展的真義。當然,這樣的發展過程中肯定會遇到很多困難和挑戰。
記者:在這樣一個艱難的過程中,如何避免綠色發展成為紙上談兵?
牛文元:首先必須搞好綠色發展整體規劃,通過統籌協調、取長補短來節省資源、能源,提升效率、成本,避免因部門、產業“各自為政”而導致規劃脫節、行之不遠。其次,綠色發展是建立在高投入、新技術支撐基礎上的,西部地區必須更加注重技術創新、產業升級、結構調整。
編輯: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