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海寧:融合發展看生態文明建設
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不同的地區有不同的內涵、目標和路徑。海寧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當前最為重要和緊迫的,就是要促進生態與經濟、城市、民生的融合發展,從而加快經濟社會轉型升級步伐。
生態與經濟的融合發展
重點是做好三篇文章。一是改造提升傳統產業的文章。海寧擁有皮革、經編、家紡三大傳統產業,產業特色鮮明、集聚優勢明顯,但以前那種粗放型的發展模式給生態環境帶來了巨大壓力。因此,我們重在加快傳統產業由塊狀經濟向產業集群的提升,進一步做長產業鏈,發展循環經濟和綠色經濟,推進清潔生產,使傳統產業煥發出新的生機和活力。二是培育發展新興產業的文章。立足海寧實際和現實基礎,我們提出要堅定不移開展招商引資特別是“挑商選資”,大力培育發展太陽能及新能源利用、食品及印刷包裝、汽車及機械裝備、電子信息等產業,力爭通過若干年努力,再打造出幾個“百億產業”,迅速提高新興產業產值比重。三是迅速壯大第三產業的文章。第三產業具有消耗少、污染低等優勢,是我們發展生態經濟的重點。下一步,我們將以服務業集聚區和城市綜合體規劃建設為重點,大力發展金融、物流、旅游、信息、文化創意、樓宇經濟等現代服務業,推進服務業集聚區建設,不斷提高第三產業比重。
生態與城市的融合發展
近年來,我們結合自身的地理位置、區位條件、產業基礎和城市定位,確立了連杭經濟區、經濟開發區、尖山新區、鹽官觀潮景區、經編產業園區、皮革城、城投等七大重點發展平臺,加上原先的一些小城鎮,共同構筑了海寧城市的主體框架。在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過程中,必須緊緊依托這些平臺載體,尤其需要充分體現生態和文化的內容。下一步,我們將突出三個重點。一是把“點”做精。將每一個平臺載體,都作為一個城市綜合體,以做精做美城市的理念來推進開發建設,大力度加強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進一步完善基礎設施和配套設施,在建設與管理的方方面面都體現生態文明建設的要求。二是把“線”做亮。用“綠道”把城市的各個主體和節點串聯起來。所謂“綠道”,就是依托海寧特有的自然稟賦、文化內涵,構建以生態、文化、休閑為主的生態文化廊道。比如,沿錢塘江百里海塘,就是要打造集錢江潮、鹽官古城、武俠文化村、濱江旅游帶、休閑生態林于一體的觀潮休閑長廊。三是把“面”做美。進一步完善城市總體規劃,結合城市化和“兩新”建設,合理配置要素資源,優化城鎮布局、產業布局和生態布局,充分體現海寧江南水鄉特色,真正將我市建設成為“城在水中、城在林中”的山水園林城市。
生態與民生的融合
生態環境直接關系到人民群眾的身心健康,是非常大的民生問題。下一步,我們將結合生態文明建設,著眼于切實改善民生,著力加強三個方面工作。一是加強環境建設。積極創建國家環保模范城市和國家級生態市,重點是進一步完善環保基礎設施,加快污水收集處理管網建設,加強垃圾焚燒廠監督管理,推進平原綠化、城市綠地、生態公益林和綠色通道工程建設。特別要結合海寧水環境相對比較脆弱的實際,加快飲用水源保護和平原水庫建設,有效改善水質。二是加強環境整治。圍繞節能減排目標任務,強化水污染、大氣污染、垃圾污染、噪聲污染和光污染的綜合治理,加大對污染企業的整治力度,深化農村環境“五整治一提高”,全面改善城鄉和區域生態環境。三是加強環境執法。針對我市生態環境建設中的突出問題,嚴格環境執法,深入開展環境問題掛牌督辦、重點區域環境整治等專項行動,完善環境應急防控體系,增強環境突發事件預警和應急處置能力。
編輯: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