拯救還是毀滅--評東營濕地公園的“生態盒子”
拯救還是毀滅
??評山東省東營市濕地公園的“生態盒子”
濕地被譽為地球之腎,之內有種類眾多的植物、微生物、禽鳥,以及野生動物。濕地的環境功效在地球水循環中的作用更是極為重要。它可以涵養水源,凈化污水,過濾有毒物質,并為許多動植物提供棲身之所,同時也是候鳥遷徙必不可少的驛站。
在我國,出于對濕地的環境生態效應認識的不足,改革開放以來濕地遭到急劇的破壞,濕地的面積極大的減少,近年來逐漸引起重視,加以保護。山東省東營市的黃河口濕地就在其列,它的生態效應自然舉足輕重。但就是這樣的社會背景下,“生態盒子”這樣的偽生態建筑突兀的出現在黃河口濕地公園。
日前某日報報道了東營濕地公園的“生態盒子”項目完工,并對該項目大加贊賞。作為一名景觀學科的學習者,不免要它的合理性進行分析。
首先,該建筑是鋼結構,四個核心筒支持的兩個玻璃體是它的主體,高約20m,體量巨大。鋼筋,鋼化玻璃的建筑本身就是一個高耗能,高污染的產物,在濕地中建設這樣的前衛建筑,本身對濕地就是一種破壞。另外在建設過程中必然要鋪路,奠基,這極大的改變周圍的環境屬性,建設產生的粉塵,工程垃圾,會造成很大的污染。從根本上有悖于濕地的保護。濕地雖有凈化功能,但是刻意的去制造污染,生產垃圾,“生態盒子”其結果無疑會成為“垃圾盒子”。
其次,濕地景觀以其廣袤而著稱,一望無際的蘆葦蕩,花草遍野。試想在這樣優美的環境中,突然出現一個高度在20m以上的龐大鋼鐵玻璃建筑,這對于濕地景觀的完整性,是一種毀滅性的破壞。必將會使整個濕地的景觀平衡遭到嚴重破壞。在法國巴黎,為了保護城市的景觀完整性,巴黎所有新建建筑物限高35m,就是為了保持整個巴黎作為藝術之都的城市景觀的整體性,完整性。“生態盒子”的出現就如同在巴黎的香榭麗舍大街的低矮古建筑群中放置一個高聳入云的摩天大樓,它的出現,使得濕地的廣闊生態景觀群不復存在。
同時,“生態盒子”定位為游客服務中心,其中包含餐飲,游船,住宿等功能。設計能夠容納3萬人在此集散。濕地的環境人口容量能否承受這樣的生態壓力,不得而知。但必定對濕地的環境產生不良影響。在濕地公園的環境中進餐,住宿是很美好,但是否想過這樣的奢侈享受對于濕地的生態環境將產生怎樣的影響。游客的到來注定產生大量的生活垃圾,生活污水,加上交通產生的尾氣以及二氧化硫等廢氣,對于濕地的生態恢復毫無益處。即便這些污染能夠得到處理,清潔的成本終將加到普通消費者頭上。另外一種更為可能的情況就是,這些垃圾根本得不到正確的處理,后果大家很清楚。
最后,回到該項目的原點,便是開發者只為了眼前的蠅頭小利,盲目開發,不估計環境的可持續發展,而與此同時,某些所謂的專家,學者更是助長了這些風氣,而其中不乏名校,名角。在一個普通人看來都是明顯的破壞環境的舉動,竟然能被驗證成為生長在濕地里的“生態之盒”,其中的利益關系不言而喻。當下國家發展倡導低碳,環保,可持續,但有些人居心叵測,以假“低碳,生態風”作為幌子,破壞環境,置子孫后代的利益于不顧,為了滿足窮奢極欲而大肆開發,這確實令人痛心。
從規劃角度來講,這是盲目的建設,缺乏必要的規劃與環境評估。在當下沒有相應技術條件支持下,對于濕地這樣的寶貴生態資源,保護應該先于開發,更何況是盲目的亂開發。
作者:鄭翰墨,山東大學(威海)藝術學院景觀設計系2008級學生
編輯:joj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