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師手繪:道路邊游園設計舉例
中國風景園林網訊 道路綠地分為道路綠帶、交通島綠地、廣場綠地和停車場綠地等,在改善城市生態環境和豐富城市景觀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在不影響交通安全的情況下,根據道路周邊的城市用地性質,特別是居住區密集的地帶,讓綠地在使用功能上多樣化,使周邊居民經常進入使用,也是道路綠地設計的方向之一。

如圖1所示,周邊有大量居住區,在居民抵達最方便的點設置出入口,盡量保留原有的喬木,常綠大喬木為主,配合其它植被,用框景、障景、對景、借景等手法,大小結合,圍合出變化豐富的空間系列,設置居民喜聞樂見的活動內容。尊重原地形,雨季沖刷形成的溝渠,略加整治,形成合理的沖刷更少的旱溪或河道系統。
圖2 街角綠地平面分析(手繪:羅華)
圖2是街道轉角處的小透視,超出視線的微地形高處,種植一株或一組姿態較好,可觀葉、花或果的觀賞樹,形成重要的對景,背后種植高大的常綠樹作背景,樹下種植觀賞期較長的地被,混入低矮匍匐的本地野草,降低日常管理費用。

圖3 街角綠地立面分析(手繪:羅華)
背景樹與現有喬木結合,圍合出一系列小空間(見圖3)。用環保型材料鋪設園路及小廣場,鋪裝材料最好是可循環利用的,同時要求生產過程少破壞環境、無污染的材料。比如天然石材,只要輻射強度對人體不造成傷害就被視為環保材料。但生產過程卻對當地自然條件造成了損害。使用大量木材也會導致大片植被被破壞。

在項目各方對環保都有較多認識的情況下,設計師可以提出,利用建筑垃圾,結合精致小景,如觀賞草、喬灌木、坐凳、景墻、燈光小品等,作出精美的鋪裝設計。綠地中每年都能清理出來不少倒伏的喬木,經過消毒防病蟲處理,可以建成有野趣的亭、廊、門洞、花架等,結合立體綠化,形成富有野趣的小景,上下起落的步道通向旱溪、小河,水邊的植被最好是天然形成的那種,干濕變化大的地帶,能形成天然的生物多樣性,幫助人類抵抗疾病,產生更好的生態效益(見圖4)。

道路結合地形植被等,圍合出較大的空間(見圖5),將群眾喜愛參與的盆景展、棋牌室、茶室等穿插在山林間,步道邊結合坐凳、花架、以及反映當地文化的石刻木刻等,形成精致的休憩性小景,大草坪空間適合安排各種休閑及運動健身活動內容。

地表徑流是當地漸漸形成的,為了節省造價,建議適當疏浚后保留,在水系落差較大,易造成沖刷的點,可用塊石結合微地形,變激流為多向彎轉,造成多樣的流水表情,同時形成豐富的生境(見圖6)。

以上僅僅例舉了道路邊游園設計中值得注意的一些細節,在不同的設計案例中,應當結合具體情況,在滿足功能的前提下,用創新手法,共同營造和諧的生態型景觀。
編輯:daodao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