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建設“生態城市”的經驗
與中國迥異的是,法國的重點不是“平地新建”,而是“改造翻新”。
法國也在經歷著一場絲毫不亞于中國的“生態城”熱潮。
2009年,“法國生態、能源、可持續發展和海洋部”(以下簡稱“生態部”)先在全法國范圍內推廣了130個生態社區,同年年底,又將生態建設的概念推廣至城市,至今已在19個候選城市中推出13個“生態城市”。
法國南部城市格勒諾布爾,在生態城市的評選中得分最高。這個歷史上被用作軍事要塞的城市,在最近一次的改造中,遵循了生態城市的理念:例如大型超市被建在居住區的附近,而不再是需要開車才能前往的郊區;為了鼓勵人們減少用車,新規劃故意減少了市區的停車位。
法國推動生態城市的步伐比較遲緩,2007年才在原有城市規劃部的基礎上,合并了住宅、城市規劃、交通、能源、生物多樣性、水資源、科研等多個部門的職責,成立了法國最強勢的部門??生態部,其部長是法國內閣的第一部長,地位僅次于總理。隨后兩年里,總統薩科齊力推生態城市的建設。但法國未來20年內70%的建筑已經建起來了,與中國迥異的是,他們的重點不是“平地新建”,而是“改造翻新”。
生態部已經摸索出了生態城市必須具備的幾項特質,包括“節約的城市”??能源節約使用,不存在過度消費;“吸引力城市”??經濟發展良好,吸引投資者;“平等的城市”??不論富人、窮人都能享受到城市可持續發展的好處;最后,就是所謂的“宜居城市”,即人們要樂于安居。
對于生態部的官員們來說,推進生態城市最大的困難在于如何告訴市長們,生態城市建設是一個綜合的城市運動。
而如何與私人企業及城市居民達成建設生態城市的共識,也是法國政府面臨的一大挑戰。
編輯:jo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