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亞運場館設計欣賞:花都體育場館
廣州花都區亞運新體育館位于花都汽車城風神大道的南側,康體公園(飛鵝嶺)的北側。這里將作為2010年亞運會期間卡巴迪項目比賽場館. 建成后還將與其南側計劃興建的康體公園融為一體,亞運會后將成為花都中心城區西部文化體育中心,同時也可成為汽車城工業產品的展覽展銷平臺,充分發揮該場館的賽后作用。


一個與周圍建筑和環境相融合的體育館
盡可能發揮用地的地域條件及景觀資源,以相對獨特的建筑形象與空間特點使之成為當地的地標。起伏有致的曲面屋頂、流暢的建筑空間,與青山相互映襯,為花都創造出新的綠色、和諧的標志性建筑形象。
總平面布局滿足亞運競賽項目的各種功能和使用要求,圍繞生態環境進行總體布局,分區明確。比賽主館結合訓練館形成高低有致、富有層次的城市景觀。東北側的綠化景觀步行廣場,既是主要的人流集散場地,也是城市道路與主體建筑之間的緩沖空間。
場地交通流線清晰便捷,利用基地的高差關系設計架空層,實現有效的人車分流。設置了不同功能的停車場,對不同功能的車流進行分離。車流主要從東側進入、場地北側出,方便快捷地進入相應的停車場和到達場館首層的各個入口。步行的人流主要從東北側步行廣場上至二層的觀眾共享平臺,進入場館。
一個建筑形態反映其功能特征的體育館
一直以來,體育建筑外形被要求了太多的意義。綜合考慮了項目的定位,建筑的主要功能和周邊城市環境后,我們在建筑設計上追求一種體育建筑的飄逸、空靈、自由流暢的動態形象,采用整體設計。屋頂與立面不可分離,室內空間也渾然一體,實現室內外流暢融合的整體空間。利用玻璃、不銹鋼板、清水混凝土等材質組合,凸顯建筑的簡潔、靈動、大氣的現代感。
體育館可以概括為兩大空間所形成的大體量-比賽館和訓練館。兩個體量間由曲線平臺連接,形成自由、流暢的統一整體。
一個全面考慮賽時賽后運營的多功能體育館
場地設計綜合考慮了賽后多種利用的要求。以確保體育場館最大的靈活性、適應性為原則,體育館的場地選型尺寸為44米X 70米,采用靈活的座椅布置。除了滿足籃球、排球、羽毛球、乒乓球等的比賽場地要求,還能滿足各種展覽會的要求。場地鋪設可拆卸式活動木地板,減少舉辦各種展會活動對場地所造成的影響。
附屬的訓練館設有獨立出入口,在賽后可單獨對外開放經營。同時,也可綜合利用體育館與訓練館,舉辦更為大型的活動,實現了場館多功能一體化的目標。
與建筑形式相適應的結構選型
綜合考慮建筑造型和室內的空間效果,比賽館采用空腹剛架結構。屋蓋結構體系由徑向空腹剛架與環向聯系桿件組成球面網殼,在網殼的邊緣再加以曲線型的玻璃雨棚,突出了結構本身的美感和韻律。訓練館則采用單層網殼結構。
編輯:joj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