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城市需要什么樣的行道樹
前幾天從報紙上讀到這樣一條新聞:蘇州有位朱先生,開車沖進了路邊的綠化帶,撞傷5棵樹。沒過幾天,綠化公司給朱先生寄來一張罰單,要求朱先生賠償13萬元,而且還說這只是按70%的死亡率算的(《揚子晚報》12月12日)。
看到這則消息,我當時就在想,蘇州為何非要選這么名貴的樹作行道樹?進而思考城市行道樹究竟依據什么標準、原則選擇?
不無巧合的是,12月20日讀報,又發現這樣的新聞:陪伴武漢人將近30年的1.9萬株意楊行將消失,法國梧桐將榮登“武漢行道樹之王”的寶座,這也是武漢最近眾多地段頻繁砍樹的原因之一(12月20日《武漢晨報》A06版)。
城市中的行道樹能長大成景,著實不易。如果亭亭如蓋的行道樹說砍就給砍了、說換就給換了,是不是有些盲目草率呢?這是不能不認真對待的問題。
當然,隨著時間的推移,生態環境狀況不斷變化,人們對行道樹需求作用在不斷提升,也不是說行道樹就一定不準換、不能換,必須“從一而終”。但換還是不換,一定要遵循科學依據,從客觀實際出發。
拿法桐換意楊來說,這兩者其實都是非常優秀的行道樹品種??高大、遮蔭。當然,就像“金無足赤,人無完人”一樣,同樣不存在十全十美的行道樹。
我去南京,看到滿大街葳蕤茂盛的法桐,很是欣喜、羨慕。和同行交流,聽市民訴說,卻也有“懸鈴”掉下來污染環境、飛毛嚴重的危害。因此,從這個角度說,法桐看來也并非一好百好。同理,當初選定的意楊,也并非一差百差!
君不見北京現在也滿大街都是楊樹,而且毛白楊居多。每到一個飛毛季,市民、媒體也都有質疑、反對之音。但楊樹畢竟速生、適應性強、發芽早、落葉晚、綠期長。用現在時髦的詞說,碳匯能力強。
其實,現在行道樹上暴露出的最大問題不光是樹種選擇問題,而還有一個栽種方式的問題。能不能今后在行道樹栽種上,努力做到針闊混交?兩種、三種或者以上的樹種間隔種植?而不是像現在這樣,一路一樹,等到統一成景,到需要更新時又統一更新或“剃光頭”?
另外,城市行道樹的立地條件普遍都較差,汽車尾氣污染大,空氣中煙塵多。城市行道樹要發揮作用,存活才是硬道理。因此最基本的前提應是“好種、好活、好管”,最后兼顧好看。
如果把這些因素都考慮清楚了,把基本的常識都告訴給市民,相信選什么樹不選什么樹,大家不難做出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