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霽翔:重慶重視對舊城的保護與更新
“舊城改造”的問題在于,將擁有千百年文化積淀的舊城僅僅定位于“改造”的對象,而忽視對傳統社區進行保護并采取“有機更新”的方式加以整治的責任
應貫徹舊城“微循環”整治方針。舊城要實施整體保護。舊城內的傳統建筑重在加強日常修繕,對歷史文化街區應采取小規模漸進式的整治加以改善,維護原有路網格局和街巷肌理
對文化遺產的保護要堅持真實性和完整性原則,對文化遺產的維修要堅持可讀性、可識別性和可逆性原則
記者:在城市建設中,文化遺產保護面臨什么樣的壓力?
單霽翔: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僅用30多年的時間就完成了西方兩三百年時間才完成的現代城市格局建設。但我們也不得不面對城市化帶來的一些問題,其中包括大量的文化遺產在“舊城改造”和“新城建設”中快速消失,破壞歷史文化名城整體格局和風貌、損毀文物建筑和歷史街區的現象普遍存在,民族或區域文化特色消失加快等。
文化遺產的生存危機必然導致城市文化特色危機,主要表現在:一是“千城一面”現象日趨嚴重,造成“南方北方一個樣,大城小城一個樣,城里城外一個樣”。二是“舊城改造”造成“建設性破壞”。歷史性城市的舊城區有較好的區位優勢,位于房地產開發高價爭奪的黃金地段,這些地區同時又是城市記憶保持最完整、最豐富的地區。一些城市在“舊城改造”的口號下,為追求經濟效益最大化,實施“推平頭”式拆遷,盲目地在歷史城區內興建高層建筑,使文化遺產和歷史環境遭到嚴重破壞。三是“政績工程”凸顯短期行為。一些城市領導者力求在任期內使城市面貌發生“日新月異”的變化,突出表現為小城鎮盲目模仿大中城市,片面追求大廣場、大草坪、大綠帶、大水面、景觀大道,為了氣勢而不顧環境,把高層建筑作為城市現代化的標志,而將文化遺產視為城市建設的包袱和障礙。四是“穿過式”交通影響歷史街區道路格局。一些城市的道路交通規劃理念和設計手法陳舊,為了解決機動車不斷增長帶來的交通壓力,投入大量資金拆房修路,采取拓寬傳統街道,建設穿過式交通干道和立體交叉道路系統,不但交通沒有得到改善,而且改變了歷史城區空間形態及街巷肌理,導致歷史城區傳統道路格局的破壞。五是錯位開發造成文化遺產傷害。一些文化遺產面臨游客超載、錯位開發的嚴重威脅。“人滿為患”使文化遺產不堪重負,給文物本體帶來無法彌補的損害;“樓滿為患”使文化遺產地“商業化”、“人工化”和“城鎮化”,嚴重傷害文化遺產的原生環境。
記者:在城市建設、改造中,有些地方破壞不屬于“保護文物”的古建筑現象時有發生,一些不可移動文物也遭到破壞,文物管理部門似乎處于無奈的境地。對此您怎么看?
單霽翔:2009年,經國務院批準,國家文物局設立督察司,建立了由文化部、公安部等10部門參加的“全國文物安全工作部際聯席會議”。國家文物局建立并實施文物安全與執法督察公示公告制度,連續5年開展行政執法專項督察。直接督察了安徽宣城廣教寺雙塔、福建福州烏塔等數十起重大文物違法、犯罪案件,對破壞文物的現象起到了遏制作用。
編輯:an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