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作物在園林景觀中的運用—以杭州八卦田公園為例
農作物在園林景觀中的運用——以杭州八卦田公園為例
許遠
(杭州市園林建設處,杭州,310013)
摘要:八卦田公園通過恢復遺址中的陰陽八卦農作區,用農作物表現園林景觀。公園由田園、水系、綠地組成,農作物種植四季分明,具獨特的觀賞價值。通過農業作物品種的選擇與種植時間的安排,八卦田公園集懷古、科普、體驗、游覽為一體,發揮多種功能。
關鍵詞:風景園林;植物景觀;農耕文化;農作物
2007年,杭州市政府啟動玉皇山南綜合整治工程。工程整治立足于保護遺址,整治環境,挖掘文化旅游休閑資源為原則,在維持原有的中間土埠陰陽魚和外圍八邊形平面格局的基礎上對八卦田遺址進行保護性修繕,以此來恢復其作為南宋時期皇帝躬耕以示勸農“藉田”的自然風貌,打造成一個展現農耕文化的農業科普園地和歷史文化遺址公園。公園主要特色是通過種植農作物表現植物景觀,運用組合套種的耕作模式,四季作物觀賞性強,重點突現田園景觀。水系種植觀賞性水生農作物,駁岸綠地種植經濟類林木,作為八卦田農業景觀的補充部分。八卦田公園將古今農業生產相結合,集科普、體驗、娛樂等多種功能為一體。
1、景點歷史性
八卦田最早出現于明代記載,據《西湖游覽志》記載:“南山勝跡中有宋藉田,在天龍寺下,中阜規圓,環以溝塍,作八卦狀,俗稱九宮八卦田,至今不紊”。南宋紹興十三年(1143)正月,宋高宗趙構為表示對農事的尊重和對豐收的祈禱,采納了禮部官員的提議,開辟籍田于國都南郊(即目前的八卦田遺址處),在每年春耕開犁時,皇親率文武百官到此行“籍禮”,執犁三推一撥,以祭先農。明代八卦田逐漸成為杭城著名的景點,著名文人高濂在其著作《四時幽賞錄》中有《八卦田看菜花》一文,記錄當時的美麗景象。明嘉靖年間,提學使阮鄂建太極亭于宋郊丘故址阜上(中阜規圓)。作為遺址改建的八卦田,融入歷史文化元素,綜合運用八卦田南宋朝代農耕生產內容。“九宮八格”型,八卦圖案樣,保持農田八丘八邊八角原貌,八丘分田呈放射形狀環繞太極陰陽魚土墩。公園根據南宋傳統在八卦田上播種稻、黍、稷、粟谷、糯谷、大豆、小豆、大麥、小麥九類農作物。
2、景觀農作性
2.1.觀賞特點
觀賞八卦田景色,以遠景為美,近景為佳。八卦田全景適合登高觀賞,遠景最佳觀賞點在玉皇山的紫來洞一帶。俯瞰八卦田有強烈的視覺效果,農田八格三十二塊,圖紋清晰,田園風光盡收眼底。農作物觀賞圖案紋理以圓心環繞式,間隔放射型道路呈扇面狀。近景觀賞,游客可進入八卦田區,觀賞各種農作的生產過程及農作物不同生長期的生長、開花、坐果景觀,還可以觀賞水景及養殖業景觀。八卦田景區的環核心區、外圍的經濟植物類區、水景農作景觀區的景觀色調較穩定。中心耕作區的農田作物色彩可以做到四季不同、年年有變的景觀效果。農作物季節性變化的景觀,是景區公園觀賞的看點、亮點。
圖1從玉皇山俯瞰八卦田效果
環核心區種植一些色彩穩定的經濟植物如:桂花、茶葉、紅葉李等,組成了陰陽太極圖案景色,景觀效果適宜俯瞰觀賞。中心大面積的農作區,是展現農耕景觀、農耕生產系列活動的核心地,適宜四季觀賞。谷物與蔬菜套種耕作,四季輪作生產,在生產時講究色彩對比,有景觀特色。水系結合周邊林地的綠化整治,環境適宜休閑娛樂性觀賞。環繞耕田一周是水體景觀區,水系面積在原基礎上進行了擴充,使原零散的水塘連成一體,并且公園巧妙引用錢江水,改善八卦田水系水質。種植觀賞性水生食用植物,如荷花、野菱、野茭白、野慈姑、荸薺、水芹等水生植物,以豐富水景效果。并在外圍區及水系岸邊種植經濟林如:桑、梅、桃、李、香泡、石榴、枇杷、楊梅、柿子、竹子等。在林下觀賞植物配置食用性宿根花草:黃花菜、百合、金銀花、生姜、菊花等,作為花境混栽于林下草坪之中,作為點綴觀賞。
2.2種植要求
八卦田農作物種植以公園性質開放,其種植生產不同于一般農田生產。植物種植要充分考慮品種的配比、季節性景觀效益和不同季節植物景觀間的銜接,以及生產、管理技術等方面的要求。農作物景觀注重區塊間季節性色彩配植比例效果。植物選擇種類具一定實用性、觀賞性、和養生性;田間農作物種植過程要求露地栽種,粗放管理;適宜選擇生長健壯、少病蟲、抗性強等特點的農作物品種。
2.2.1品種要求
八卦田景區田間作物景觀,是通過卦位區塊不同農作物之間片狀色彩對比效果來體現的,單位區塊上植物四季色彩變化與整個八卦田的農作物平面協調變化,植物個體生長期、成熟期、轉色期的色變效果以及植物整齊度都有較好的景觀效果。如谷物植物生長過程中整齊度以及綠色的生長色,抽穗開花的轉變色,谷物金色的成熟色。利用各種蔬菜的色調豐富景區的色彩。采用觀賞價值高的觀葉、觀花、觀果植物列配在一起,達到預想的農田景觀效果。合理選種、適時播種,做到四季景秀、季季換景,即便是冬季,田間景色也呈現多姿多彩。
谷物是八卦田的基礎種植,每季有谷物種植安排。觀賞蔬菜作為農作物區的補充和陪襯作用。蔬菜生長周期較短,特別是葉類蔬菜。短期內作為景觀色彩或種植區域的品種補充,葉類蔬菜起到良好的調節作用,效果顯著。果實成熟還可供采摘、賞玩活動。區塊之間農作物色彩對比以綠色為基本色,紅、黃、白、紫色彩互相調節,對比鮮明、錯落有致、賞食并存。
表1觀賞農作物種類與觀賞特性
2.2.2生產計劃
農作物作為景觀在八卦田公園表現,觀賞要求高,計劃性要求嚴,需精心組織農作物種植。根據農歷節氣,因時因地安排種植。農作物適時播種,采取露地輪作生產模式進行管理。同一地塊農植物一年內可以種植三至四輪,輪作銜接自然緊密。按排出的田間“種植表”在卦位上進行種植。制定一至二年的田間種植計劃,適時調節。春秋二季是植物生長最佳時期,為旅游、觀賞旺季。春秋觀賞植物可以安排越冬前后種植:蕎麥、大麥、小麥、油菜、蠶豆、碗豆、紫云英、春白菜、土豆、蘿卜。下一年的早春可陸續觀賞春季開花的紫云英、油菜花、蕎麥花等,谷物綠色生長成為蔬菜花卉的背景。秋季觀賞植物在夏季安排種植晚稻、甜玉米、糯稻、大豆、小米、花菜、茄子、綠豆、紅辣椒、四季豆品種,國慶前后可以觀賞八個卦位內換季輪作后的農作物了。夏季可以觀賞早春種植的大豆、甜玉米、茄子、辣椒、西紅柿、花生、番薯等有色農作物景觀,植物品種四季輪換、季季有景觀,合理安排春花農作物、觀賞蔬菜在八卦田配植比例的色彩效果,發揮植物美景點作用。冬季觀賞深淺不同的綠色農作物和有色的蔬菜組合,如黃色的黃芽菜、卷心菜、奶白的甘藍、紫紅萵苣色彩斑斕。藍灰色及青綠色農作物生長都需要一定的時間,尤其是谷物類,從播種到完全成熟,越冬種植到成熟大約要經歷半年時間。景觀效果如要短期間見效,部分品種可通過苗期異地外育,移植苗培育,縮短八卦田內的農作物生長時間。
表2農作物種植時間表
2.2.3種植技術
低成本生產,無公害種植,良好的觀賞效果,簡便的養護管理。按計劃科學耕作,適時選種,適時播種。講究時節,掌握農作物最佳觀賞期,尤其是春、秋二季旅游旺季時,展現美麗八卦田農田效果。發揮換茬輪作套種種植技術,積極保護土壤肥力。選擇病蟲害少的農作物,綠色生產,科學治蟲,安全用藥。發揮品種的進化優勢和觀賞特性突出的優勢。農作物食用品質的和季節性園林觀賞緊密結合。
3、科普娛樂性
八卦田景區具有生產體驗、科普宣傳的特點。農田區游玩活動時,可親密接觸各種類別的農作物。觀察谷物、蔬菜的栽種、生長、成熟情況,享受田園景觀。增加活動過程的知識生動性、教育性與趣味性。八卦田的羅盤授時圖、農家十二月節候豐稔歌、大幅的石景耕圖文化,直觀、生動地表現古代農業生產知識。耕圖繪制了從浸種、耕地、拔秧直到收割、入倉、祭神等整個農作過程,十二月節候歌謠性介紹了有關時令、農事知識和農耕文化。
農耕與科普教育有機融合,八卦田目前特地辟出“半分田地”農耕體驗區活動。供市民認領田地進行耕種活動。八卦田的“田間課堂”活動空間,尤其適于中小學生實地游覽識別蔬菜、谷物品種以及生長習性。“自留地”體驗活動有犁地、播種、澆水、除蟲、采摘、收割等全套農耕項目,從而了解農植物生長、管理過程,豐富農耕、農作物知識。鋤頭、犁、水車等農具實物,加深游人對農業生產常識的了解,具體而生動,是最好的科普形式。
4、總結
八卦田景區用獨特的農田景觀形式來表現出園林景觀,生產與游覽雙重模式的結合,在目前杭州園林中也是暫新的課題。農作物景觀的管理需要復合性技術人員的配備。農作物種植的計劃、組織、生產以及養護的整個過程,以及八卦區位景觀效果與節氣時節的掌控,是八卦圖案農田景觀季節性展現的難點。公園利用景區媒體宣傳、農事活動等形式,吸引廣大人群到農田休閑體驗,不離城市就能滿足城區、室內工作人群參與農耕活動需求。科普作用可以通過多元素、多形式的科教活動,室內與室外相結合教育方式,讓八卦田成為杭州市民了解農業歷史、農業生產、植物知識的課堂。
參考文獻:
1.毛國中,陸永祥.城郊蔬菜.中國農業科學技術出版社
2.夏春森,孫玉東.觀賞蔬菜人人可種.農業出版社
3.葉菜類蔬菜.高俊杰.曹德航.張國華.中國農業大學出版社
4.田汝成[明].西湖游覽志.浙江人民出版社
作者簡介:
許遠,1962年12月生,女,浙江省建德縣人,杭州市園林建設處,園林工程師,多年從事園林建設、施工管理工作。
原文鏈接:http://www.china-landscape.net/wz/24826.htm
編輯:xiaxiaolin
相關閱讀
園林景觀中的休閑坐凳綻放著設計的魅力
景觀設計中有很多的基礎設施配套,一些基本的則是休閑坐凳,導向牌、垃圾桶、樹池花壇等各種配,【詳細】
假山在園林景觀設計中的注意事項
您知道假山在園林設計中需要注意些什么嗎?首先,造假山應先根據需要,配合環境,決定假山的位置、形狀與大小高低。其次,假山設計忌高點正對房屋明間,更忌在其上建亭。再次,假山設計要錯落有致。假山總體的垂直方向和水平【詳細】
2018.3.21-3.23 第十屆廣州國際園林景觀與美好人居博覽會
2018第十屆廣州國際園林景觀與美好人居博覽會【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