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民護綠引發的思考
最近,江蘇南京地鐵三號線建設遷移大樹引發市民護綠行動,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根據地鐵建設方規劃,三號線開挖需要移樹2679株。不少市民發現,原“總統府”和南京圖書館周邊郁郁蔥蔥的有著近百年歷史的法國梧桐,一夜之間被刨成了深坑,市民們不能容忍了,他們自發地在梧桐樹上系上綠絲帶,“拯救南京梧桐”的聲音出現在各大網站上,這一行動引起政府高度關注。日前南京市宣布暫停移樹,將成立一個由園林專家、交通工程專家、高校學者和市民代表參加的“綠化評估”小組,對計劃遷移的每一棵樹進行評定,最大限度地減少大樹搬家。
政府傾聽民聲、尊重民意、聞過即改的善舉值得贊許,但我以為,護綠行動所引發的城市建設中的諸多問題需要深刻反思,如城市發展如何科學處理“路樹之爭”?減少毀綠,必要的移樹又該如何聽取市民意見,而不是武斷決策?又如城市規劃怎樣做到科學、民主,廣納民諫,廣聽民意,擇善而從?
市民護綠雖然發生在南京,但它折射出中國城市發展所面臨的共同難題,即路樹矛盾。近些年中國城市快速擴容,樹與路、樹與建筑的“戰爭”日益加劇,毀樹毀綠毀文物擴路、建廣場、蓋高樓,綠樹綠地“犧牲”于城市建設屢見不鮮。筆者理解城市管理者的苦衷,修路、修地鐵,不動一棵樹似乎不現實不可能,但如何在城市建設與保護綠化之間找到平衡點,必要的大樹搬家如何贏得市民理解、減少心理震蕩,這著實考驗政府的智慧與善意。
南京地鐵建設移樹早有先例,已經建成的地鐵一、二號線遷移大樹數千株,但民意似乎比較平靜,這次卻不同反響,市民自發保護梧桐,網上留言批評魯莽的移樹行為,緣由何在呢?
筆者分析,這當然有對城市的記憶與留戀。這些法國梧桐歷史悠久,讓聞名遐邇的金陵“綠都”熠熠生輝,已深深地定格在南京人的腦海里,烙印在南京人的心坎上。一夜之間,綠蔭遮蓋的道路被剃“光頭”,無論是從對綠樹的感情,還是從生活習慣上講,南京人都不能接受這種殘酷的現實。
但市民護綠深層次的意義是彰顯綠色文化深入人心。城市的熱島效應讓綠樹的價值越來越彌足珍貴,資料顯示,一棵50年的闊葉大樹,每天呼出氧氣44.5公斤,足夠32人呼吸之用;每天可吸收33.5公斤二氧化碳,相當于100人排出的二氧化碳總和;夏季每天吸熱1500萬卡,50年中累計防止大氣污染的價值達6.25萬美元。隨著生活質量的提高,群眾對綠色的渴望與要求越來越強烈,大樹已成為市民離不開的親密伙伴。
筆者以為,護綠行動對城市管理者應該有三點警示。一是城市建設規劃要力求科學,最大限度減少毀綠;二是必不可少的大樹搬家要聽證,充分聽取民聲、尊重民意,不可武斷決策;三是移植的大樹要保證成活率。這次南京市民護綠是有“前車之鑒”的,據媒體報道,近10年,南京主城區被砍掉或移植的大樹超過兩萬棵,其中移植樹木成活率不到30%。城市越變越大,大樹越來越稀少,這種現實焉能讓市民滿意呢?
編輯:sea
相關閱讀
鄭州將用三年力爭鄉村綠化率達30%
看得見山,望得見水,留得住鄉愁,這不僅是城市人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也是農村建設的目標。【詳細】
未來10年 河南規劃造林2252萬畝
河南省政府在鄭州舉辦了《森林河南生態建設規劃(2018-2027年)》評審會,經過審閱、質詢和討論,由中國工程院院士尹偉侖、中國科學院院士傅伯杰、中國科學院院士唐守正等院士、專家組成的評審委員會一致同意通過該《規劃》。【詳細】
重慶豐都:47公里長江兩岸實現綠化全覆蓋
“現在的長江豐都段兩岸,都被郁郁蔥蔥的林木覆蓋了,看不到一塊裸露的田土?!?0月17日,說起長江兩岸的生態環境變化,豐都縣林業局產業中心主任潘登科十分自豪。近幾年,豐都補“天窗”、接“斷帶”,經濟林與生態林建設并重,縣境內47公里長江兩岸基本實現綠化全覆蓋,森林覆蓋率提高到58%。【詳細】
山東11市入選國家森林城市 生態綠化各有高招
記者從山東省林業廳獲悉,山東省日照市、萊蕪市獲新一批“國家森林城市”稱號。截至目前,全國共計137個城市被授予"國家森林城市"稱號。【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