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很多城市建設綠地時總是急匆匆密植,大手筆投入,短時間建成的綠地似乎達到了“立地成景”的效果,但隔不多久就因這樣那樣的原因不得不對綠地進行或大或小規模的改造,既浪費了人力物力和財力,后期不間斷的改造工程還直接影響到市民的休閑活動。筆者以為,綠地建成后所以要不斷改造,主要原因是綠地植物配置不科學,影響到綠地功能的發揮和使用效果,下面從三方面進行詳述。
首先是高密度種植問題。現在很多城市進行綠地建設時植物設計密度過大,有些城市甚至還提出“高、大、深、密”的建設原則以及密植合理的論調。實際上,這樣的做法不僅不能滿足植株生長發育的需要,不利于植物生態效益的發揮,而且就景觀效果本身而言也是背道而馳的。植株生長空間過于狹小,造成的后果是植物地上部分為爭奪生態位而向上徒長,地下部分植株根系也無法充分汲取養分和水分,在這種狀況下,植株生長勢越來越差,最終喪失景觀功能。另外,高密度種植條件下的植物單株冠幅與自然生長條件下的冠幅相差甚遠,以木槿為例,自然生長條件下高度3米至4米的植株冠幅可達3米,而近年設計常用的種植密度是每平方米1株,在這種情況下其最大冠幅也就只有1米。據研究,植株冠幅與其葉面積指數成正比,也就是說,冠幅越小,其單位葉面積越小,生態效益也越小。因此,高密度的植物配置既不能達到好的景觀效果,也不能發揮大的生態效益。
其次是單一品種大面積片植。當前,各地綠化建設規模飛速增長,但綠地建設水平卻沒有同步提高,綠地植物配置趨于簡單化,同一喬木品種組成的類似純林結構、同一品種灌木組成的色塊以及同一地被植物組成的花海經常大塊地出現在綠地中,還美其名曰“要的就是這種氣勢。”殊不知,單一物種由于沒有其他品種植物的相互隔離,群落整體抗逆能力差,為病蟲害的傳播創造了有利條件。此外,同一物種按相同規格和密度種植,沒有空間的疏密變化,也缺乏林冠線和林緣線的起伏錯落,植物景觀未免單調乏味。特別需要提醒的是當前高速公路、高鐵兩側的綠化通道建設,大面積栽植單一樹種或幾個有限樹種重復栽植,為日后的管理留下了生態隱患。
最后要說說所謂的生態群落設計。當前生態群落配置是綠地建設中頗為流行的口號,但一些設計師對植物群落結構的理解過于表面化和簡單化,認為只要配置時喬灌草結合就可營造生態群落,出現了很多“偽生態群落”的設計。如有些設計師把成片的毛白楊密植作為背景,中景由厚實的灌木組成,前景是大面積的草坪和地被,從外部看很美觀,植物郁郁蔥蔥,高中低各層都有植物,但實際上生態調節功能很低,密植喬木組成的林冠郁閉程度高,光線很難投射下來,林下灌木、地被因缺乏光照很難正常生長,若干年后林下黃土裸露,當初設計的地被所存極少,穩定的植物群落難以形成。綠地植物配置的確應以生態園林的理論為依據,模擬自然生態環境重要的是領會其精神主旨進行植物配置,創造復層結構,保持植物群落在空間、時間上的穩定與持久。植物選擇除注意喬灌草的搭配外,還要注意常綠和落葉、速生和慢生相結合。植物種類不宜繁多,但也要避免單調,在統一基調的基礎上,樹種力求有變化,才能創造出優美的林冠線。
完美的綠地景觀和穩定的生態群落不是一朝一夕建成的,鑒于現階段國內育苗技術根本達不到立地成景的水平,我們應該從主觀上改變綠化建設不切實際的景觀要求,要試著學會享受植物成長的快樂,從綠地可持續發展的角度進行植物配置,而不是拔苗助長。
最新評論: |
中國風景園林網版權所有 COPY RIGHT RESERVED 2007 - 2012 WWW.www.wewon17.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