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是借貸而不是繼承
“生態是借貸而不是繼承”,是山東聊城市委、市政府近年來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大力倡導、積極實踐的一個施政理念。其含義是:我們賴以生存的生態環境不能看作是從祖先那里“繼承”來的,而應看作是從子孫后代那里“借貸”來用的,沒有權利進行破壞,將來必須完好無損地交還給子孫后代,而且還要加上“利息”即發展成果。
“生態是借貸而不是繼承”理念的提出不僅具有豐富的理論來源,而且在聊城具有深刻的實踐基礎。進入工業文明后,隨著科學技術的突飛猛進,人類對大自然展開了規模空前的征服運動,以掠奪方式開發利用自然資源。為了短期的發展,而犧牲賴以長期發展的資源,從而帶來了嚴重的生態環境問題。在這樣的背景下,生態文明理念應運而生。對生態資源的處置權如何看待,是引導人類邁進生態文明門檻的重要倫理基礎,對人類轉變對待生態環境的行為方式具有革命性的意義。聊城市地處黃河下游沖積平原,生態系統比較脆弱,自我修復能力較差;而且聊城正處在工業化進程中期的初級階段,傳統工業在全市經濟中占主體,經濟發展對環境的影響難以避免。因此,只有把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統籌考慮,促進二者和諧共贏,才能實現聊城的可持續發展。在黨的十七大提出了建設生態文明的新要求之后,聊城市于2008年在我國北方城市中率先提出了建設生態文明市的目標任務。進而,市委、市政府將全市發展目標確定為“加快建設生態型強市名城實現新跨越”。“強市”就是經濟實力要強,“名城”就是文化影響力要大,“生態型”就是生態環境要美,“新跨越”是指發展理念、發展路徑和發展質量的跨越。
迅速轉換“角色”,生態文明意識普遍增強。“生態是借貸而不是繼承”理念的提出,深化了各級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自覺性,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人們的思想和行動。當人們認識到,自己由生態環境的“所有權人”變成了“債務人”,自己并不享有對生態環境的任意處置權,自然而然地對生態環境的態度也發生了明顯轉變。人們對生態文明建設更加理解和支持,生態文明觀念日益深入人心。各級領導干部帶頭轉變觀念,堅定了“既要金山銀山、更要碧水藍天”的思想,即使面臨國際金融危機的嚴峻挑戰,也能夠自覺按照生態文明的要求謀劃發展,提報的項目全都符合國家產業政策、符合節能環保要求,得到了上級在項目報批手續、土地資金審批、信貸等多方面的支持。企業經營者也更加注重節能環保,積極配合節能減排工作,投入大量資金進行設備改造和污染治理,一大批傳統重化工企業形成了循環經濟發展模式,廢水、廢氣、廢渣在企業內部實現循環利用。
更加珍惜“借貸”,生態環境保護加大力度。生態環境既然是“借”來的,自然要從方方面面加強保護,以保證完好“歸還”。全市在環境整治方面重拳出擊,全面取締了“十五小”和“新五小”企業,關閉了幾十家治污設施不能穩定達標的企業,嚴格落實節能減排措施,確保全市50戶重點用能企業、130戶重點排污企業實現達標生產。大力改善城市生態宜居功能,全市城市污水集中處理率達到95%,建成區綠化率達到45%,城市空氣環境質量良好率保持在90%以上。全市8個縣(市區)中已有3個被評為國家生態示范區,4個被評為省級生態示范區。2010年,聊城市順利通過“國家環保模范城市”考核驗收,成為國家環保部實行新的更全面更嚴格考核標準后通過驗收的第一個城市。考核組指出,聊城市在經濟高速發展過程中保護好環境為國內同類型城市作出了重要表率,具有較強的典型性和示范性。
給付高額“利息”,轉變發展方式步伐加快。既然是“借貸”,就不僅要把藍天、白云、碧水、青山、干凈的空氣、寶貴的礦藏等環境和資源完好地“歸還”給子孫后代,還要附上高額的“利息”,那就是這代人的發展成果。這就要求我們必須轉變發展方式,走科學發展、和諧發展的道路。立足聊城的發展階段和比較優勢,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建設“一五二”基地的發展戰略。“一”是在一產方面,建設一個基地,即生態農業及農產品深加工基地。“五”是在二產方面,建設五個基地,即有色金屬及金屬加工基地、運輸設備及零部件基地、基礎化工及精細化工基地、輕紡造紙及食品醫藥基地、能源電力及節能設備基地。“二”是在三產方面,建設兩個基地,即商貿物流及現代物流基地和文化旅游及休閑度假基地。在措施上,一是以增量調存量。二是存量再優化。三是培植新興戰略產業。四是發展現代服務業。五是發展生態農業。
目前,“生態是借貸而不是繼承”已成為全市上下的廣泛共識,聊城的天空更藍了,水更清了,綠意更濃了,城市更加宜居了,生態更加和諧了,聊城的生態文明市進程不斷向前推進。
編輯:r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