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化新科技:植物纖維毯成覆綠“魔毯”
石家莊外環線的護坡綠化工程只“花費”了一個月的時間就從昔日的黃土露天,變成了綠草茵茵、鄉土地被繁茂生長的生動景象。而如此快速的覆綠效果歸功于一種名為植物纖維毯的新型綠化產品。
該植物纖維毯還是個“洋技術”。據其生產企業北京市藍德環能科技開發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魏洪生介紹,公司利用德國技術,以秸稈、椰殼纖維、亞麻等廢棄纖維為基底,連同草籽、營養劑、專用紙、定型網等多種材料,通過專用生產流水線一次加工形成植物纖維毯。“一次加工成型不僅大大提高了生產效率,而且各種原材料經過專業設備加工,能夠更為牢固地組合在一起,使得植物纖維毯各項性能更趨穩定,以便在實際應用中長期發揮功效。”魏洪生說。
魏洪生告訴記者,現在國家大力扶持荒漠化治理等生態建設工作,也為植物纖維毯的推廣應用創造了契機。“植物纖維毯已在美國、加拿大、歐洲各國及日本得到了廣泛應用。在國內推廣的近10年來,在河北、內蒙古、北京、黑龍江等地的荒漠化地區生態恢復、礦山復墾、高速公路邊坡綠化、河流水土保持以及屋頂綠化等工程中也被大量應用,其快速覆綠的性能得到了甲方的一致認可。”
魏洪生說,植物纖維毯施工非常方便,施工時如同鋪地毯一樣,將草毯覆蓋于山坡、路基或坪床上。一天的施工作業量可以達到兩三萬平方米,作業面條件良好時甚至能達到五六萬平方米,施工速度是傳統工藝的十幾倍。植物纖維毯鋪設完畢后便可進行灌溉,若干天后,草種發芽生長,即能形成優質草坪。除了草種,小喬木、灌木、地被植物等的種子也能植于纖維毯中,便于植物形成群落,發揮更大生態效應。“為了確保植物纖維毯真正發揮功效,我們專門安排技術人員盯現場,發現問題及時糾正。”魏洪生說。
植物纖維毯的節水效果非常顯著。魏洪生告訴記者,植物纖維毯的原料秸稈吸水能力極強,具有很好的蓄水保墑功能。根據工程實際效果顯示,水利用率可提高3至5倍,極其適用于缺水或難以灌溉的地區。
在魏洪生看來,治理荒漠化、礦區土地復墾等生態治理工程不該只停留在讓寸草不生的土地重新披上綠裝,還應該具有更深層次的功能,即創造經濟價值。“我們在內蒙古實施的礦區土地復墾就是在恢復當地植被的同時,以蛋白質含量較高的苜蓿等牧草草種代替普通草種,這樣不僅讓被破壞的土地重現生機,生產出的牧草也能用于畜牧業養殖,甚至植物蛋白質提取,從而形成一個長效發展的產業鏈,為地方帶來更大的經濟效益,推動區域生態、經濟雙發展。”魏洪生說。
植物纖維毯是典型的循環經濟產品。魏洪生表示,我國是農業大國,糧食生產產生的大量麥秸、稻秸等廢棄纖維,歷來是各級政府難以處理的問題之一。而這些廢棄物恰恰為生產植物纖維毯提供了巨大的原料資源。在為農民增加經濟收入的同時,也解決了燃燒秸稈帶來的空氣污染問題。所以,從各方面來看,植物纖維毯技術對大面積、快速遏制荒漠化、保護土壤資源、改善生態環境都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編輯:jade
相關閱讀
鄭州將用三年力爭鄉村綠化率達30%
看得見山,望得見水,留得住鄉愁,這不僅是城市人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也是農村建設的目標。【詳細】
未來10年 河南規劃造林2252萬畝
河南省政府在鄭州舉辦了《森林河南生態建設規劃(2018-2027年)》評審會,經過審閱、質詢和討論,由中國工程院院士尹偉侖、中國科學院院士傅伯杰、中國科學院院士唐守正等院士、專家組成的評審委員會一致同意通過該《規劃》。【詳細】
重慶豐都:47公里長江兩岸實現綠化全覆蓋
“現在的長江豐都段兩岸,都被郁郁蔥蔥的林木覆蓋了,看不到一塊裸露的田土。”10月17日,說起長江兩岸的生態環境變化,豐都縣林業局產業中心主任潘登科十分自豪。近幾年,豐都補“天窗”、接“斷帶”,經濟林與生態林建設并重,縣境內47公里長江兩岸基本實現綠化全覆蓋,森林覆蓋率提高到58%。【詳細】
山東11市入選國家森林城市 生態綠化各有高招
記者從山東省林業廳獲悉,山東省日照市、萊蕪市獲新一批“國家森林城市”稱號。截至目前,全國共計137個城市被授予"國家森林城市"稱號。【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