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首推綠化評價 探尋城建管理新途徑
據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道,一個月前,南京梧桐讓路事件引發廣泛關注。“梧桐樹”背后折射出的公眾參與力量,為城市公共管理提出了新方向。
對此,南京市住建委主任助理何金雪承認這是一個“欠缺”。他表示,這位市民提出的意見非常好,對綠評工作的完善提出了一個工作的路徑。
何金雪:今后涉及綠評的事項,我們要把相關資料交給專家、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和市民,這是我們工作要改進的,這也是促進我們工作機制的完善。第二個我們也在通過三號線完善我們的工作手冊,實際已經有了一個初稿,今天也是一個試運行。馬上這個手冊通過相關部門審定以后向社會發布,今后要建立一個模式,什么樣的程序。遇到第二輪綠評,我們這個手冊肯定向大家發布了,這一點請大家理解。
上個月,隨著地鐵三號線施工的展開,主城區內一些行道樹被移走,引發社會各界關注。南京市政府尊重民意,暫停主城區內地鐵施工,并正式建立了重大工程綠評制度,綠化評價同環評、安評等一樣成為重大工程實施的重要條件。綠評小組成員、交通專家何寧認為,綠評,是公眾參與社會管理的體現,是社會進步的標志。作為地鐵線網的設計者之一,過去往往局限于技術方面的考慮。
何寧:什么叫公眾參與?按照定義,利益相受影響的團體和個人,他對這個事情發表意見和建議,這叫公眾參與。這次這個會包括市民的訴求,對我們的工作也是一個促進。
南京市住建委主任助理何金雪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市民代表提出的不少意見,都是非常理性的。
何金雪:尤其我們老百姓一句話,很多事情不僅看結果,而且看過程,這個過程我們相關管理部門是否科學論證,是否把工作已經做到了極致,如果真的做到了,我看老百姓都是能夠理解的,而不在于這個樹木移植了多少。
而此次綠化評價是否能夠為城市建設管理提供新渠道?人民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楊宏山在接受新聞縱橫編輯解朝曦采訪時表示,綠化評估制度具有一定的可行性,但信息的公開比評價制度本身更重要。
楊宏山:如果我們及時的把相關的重大工程的規劃的信息提前向社會發布,就有更多的人可以參與其中,尤其是那些關注這件事的這些公眾,并且它可以獲得相關的信息,從而提出自己的意見,比如我們知道,有的時候在這種重大工程的工程的評價制度中,當我們所民選的參與評價的這些市民包括代表、專家,在這種民選的過程中,如果相關民選的制度和民選的程序不規范,往往有可能使得那些非常樂意參與這件事情,而且與他自身具有重大利益相關性也好,或者對這件事情非常關注的人往往有可能會在這樣一個評價制度被屏蔽之外不能參與其中,他的聲音不能被聽到。
編輯:joe
相關閱讀
鄭州將用三年力爭鄉村綠化率達30%
看得見山,望得見水,留得住鄉愁,這不僅是城市人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也是農村建設的目標。【詳細】
南京鼓勵利用城市地下空間
南京市人民政府制定了《南京市城市地下空間開發利用管理辦法》(征求意見稿),自12月25日起至12月30日前面向社會公開征集立法意見。《辦法》明確,地下空間優先用于建設地下通道、市政工程等。鼓勵建設商業、工業、倉【詳細】
南京創意設計周中外設計師探討城市規劃
11月20日,由南京市人民政府主辦,南京創意設計中心、世界知名城市【詳細】
未來10年 河南規劃造林2252萬畝
河南省政府在鄭州舉辦了《森林河南生態建設規劃(2018-2027年)》評審會,經過審閱、質詢和討論,由中國工程院院士尹偉侖、中國科學院院士傅伯杰、中國科學院院士唐守正等院士、專家組成的評審委員會一致同意通過該《規劃》。【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