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現可持續性的美麗空間
評委會對該項目的評價是:“一個體現可持續性的完美案例。鄉土植物配置以及水資源回收再利用為該項目帶來更具詩情畫意的獨特景致。
景觀設計師通過準確計算人們的運動行為數據,設立不同的功能空間。與此同時,確保陽光能夠滲入各個角落,使其成為充分領略亞利桑那州特點的美麗場所。”
項目概述:該項目構建了一個新的研究機構,同時也為乘坐汽車到達學生聯合會的人們提供了一次體驗綠色通道的機會。該學生聯合會之前被用作停車場,是一塊貧瘠的滯留地。露天廣場緊鄰一座沙漠濱河花園,花園不僅能夠收集雨水和積雪,同時也是學生們聚會和學習的城市棲息地。該項目為促進公共空間的可持續發展建設提供了一個機會。
設計內容:生物設計研究所占地面積16188平方米,其防治疾病、救死扶傷、謀求環境可持續發展、恢復和保護生態環境以確保世界更安全的宗旨,給了景觀設計師以設計靈感。設計師以創造可以使生存得以改善并可持續的環境作為設計訴求,采取以下手法予以實現:清除原有的瀝青地面,代之以生機勃勃、具有遮陰功能的花園,花園采用透水地面鋪裝,并種植具治療作用的植物;將硬質景觀小品與很久以前本地尚未開發遭受破壞時的索諾蘭沙漠的自然美景巧妙融合,為都市人提供一個來往、溝通的場所;匯集周圍建筑運行中產生的水,經過處理作為鄉土植物花園的灌溉用水。
由于應對暴雨徑流的基礎設施較少,因此該地區絕大多數的建設項目都需要在各自場地內設置雨水收集設施。最為典型的蓄水池就是寸草不生、鋪滿沙礫的盆地。設計師將改造滯留池作為優化和提升該項目的重要機遇——通過改建原有滯留池,以及在道路北側新建滯留池,他們最終在交通繁忙的臺地路南北兩側建成了風格統一的校區新入口。
此外,建筑師將建筑興建于高于路面1.5米的基座上,這就為展示當地沙漠的兩種群落類型創造了條件——沙漠河邊旱谷和山麓沖積平原。基座代表北美西南部的山麓沖積平原,滯留池區域則代表沙漠河邊旱谷,兩者共同構成了校區東部的新入口。
設計對臺地路進行了重新鋪裝,并在自行車道上采用與瀝青形成對比的材料,以期在視覺上收窄道路,降低進入校園的機動車車速。針對大量行人會穿越田園路的情況,設計師還在臺地路外側新建了散步道。設于新建筑前的入口廣場,以4%以內的坡度消解了建筑地坪與路面間1.5米的高差,進而避免了使用欄桿。
走近研究所,人們會注意到一組極具韻律感的階梯狀現澆混凝土擋土墻,墻壁四周栽種著有治療作用的沙漠多漿植物。南側入口及與二期建筑相連的東側廣場上均設置了坐凳矮墻。由棱角分明的基座而下,則是一個包圍圓形露天小劇場的滯留池,小劇場同時又與項目三期將建的會議中心相鄰。在一個又一個巧妙連接中,形成一個新的整體。
改建后的滯留花園位于現有停車場與田園路之間
設計巧妙的溉水出水口
生態花園里的雨水滯留池
圖文選自ASLA官方網站
編輯:wenweihua
相關閱讀
北林大研究森林可持續經營管理獲突破
在剛剛揭曉的新一屆梁希林業科學技術獎評獎中,“適應集體林權改革的森林資源可持續經營管理與優化技術及應用”成果獲一等獎。這是該獎設立以來,首次將一等獎授予以農林經濟管理學科為基礎,交叉、融合相關學科的科研成果。【詳細】
評論:申遺成功并非一勞永逸
我國已經成為世界遺產的大國,不能再走“重申報、輕保護、重開發、輕管理”的老路,只有放棄狹隘的短視利益,從長久著眼,把保護放在第一位,才可以讓世界遺產真正“可持續”。【詳細】
米勒:宜居城市中的綠色參與和可持續發展
中國風景園林網訊 4月25日上午,亞洲園林大會暨第六屆園冶高峰論壇---綠色城市與城市設計研討會成功舉辦,美國著名設計師杰弗瑞·米勒先生,是綠色校園開發設計領域中公認的專家和領導者,他擁有35年的設計經驗,在綠色空間規劃設計方面有著獨特的見地。【詳細】
新加坡雙溪布洛濕地公園景觀設計
位于新加坡西北部地區自然保護區的雙溪布洛濕地是由戴水道設計公司建設,總體規劃主要是強調將環境可持續性、經濟可持續性和社會可持續性結合。豐富的景觀體驗,在公園給游客帶來舒適感和新鮮活力的同時,旨在喚起人們保護自然的意識。【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