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花卉育種成果不凡 十一五培育出163新品種
本報訊 (記者駱會欣)6月2日至4日,在北京園林綠化行業新技術新材料推介會暨專題報告會上,北京市14支花卉育種研發團隊集中亮相,展示兼匯報各團隊在新品種培育方面取得的階段性成果:“十一五”期間,在市財政資金支持和原有工作基礎上,北京花卉育種研發團隊共培育出163個新品種,申請農業部新品種保護10個,北京地區良種審定6個,示范推廣114個品種。
北京農林科學院研究員黃叢林頭陣出場,他帶領的菊花研究團隊不僅已收集保存各類菊花資源1559份,還培育出觀賞大菊、觀賞綠化小菊、食用菊花、茶菊共計100個品種,最重要的是,該團隊通過建立 “4+1+X”模式的產業聯盟,把菊花科研與生產、深加工聯通起來,實現了科研成果的落地。在展場60號展位上,北京農業生物技術研究中心與北京美爾特達生物技術有限公司除展示新優菊花品種外,還有茶菊、藥菊、葉黃素浸膏、葉黃素粉末、葉黃素晶體等豐富的菊花深加工產品,讓業界看到了菊花產業的廣闊前景。
現在正是北京月季盛開的季節,然而北京園林綠化用月季90%都是從國外引進的品種,容易生病、抗性差是業界頗為頭疼的問題。中國農科院蔬菜花卉所、中國農業大學和北京市園林科研所三支團隊組成的月季類育種研發組有望解決這一難題。中國農科院蔬菜花卉所團隊已搜集引進薔薇、月季優良品種資源300余份,并篩選出兩個優良株系已準備申請新品種權保護。中國農業大學月季育種研發團隊自育品種‘北京紅’現已通過北京市林木優良品種審定,另外還篩選出庭院月季新品種(系)兩個、攀援月季兩個。北京市園林科研所研發團隊收集了10個薔薇種、250個現代月季品種,選育的‘紅五月’、‘春潮’、‘黃手帕’等優良品種已在全市推廣應用。
北京農學院百合育種研發組在景觀百合新品種方面已獲得了3個雜交新品種(系),其中有兩個性狀表現良好。最重要的是,該團隊還在百合繁殖技術方面有了重大突破,通過應用生物反應器技術取代傳統的組培方法,加速了百合小鱗莖生產速度,降低了生產成本,解決了制約百合種球國產化進程的瓶頸問題。除菊花、月季、百合3個大類外,北京市育種研發團隊還在彩色馬蹄蓮、蘭花、紅掌、草花及花灌木類育種方面進行了攻關。
“育種是個長期的工作,北京市推出的這種長效管理機制不但保障了科研育種的延續性,而且有利于成果推廣和轉化等后續工作。”談及北京市在花卉育種方面的成績,眾專家認為長效管理機制是關鍵。目前,各研發團隊的項目都是市局立項攻關的課題,每個項目均注重產學研結合,鼓勵企業、高等院校和研究機構之間的合作攻關,項目采取有限目標、滾動支持、分年度實施的管理方式,確保了項目的延續性和可操作性,并可以預期應用和發展前景。
“在國外,企業是育種的中堅力量,但國內企業沒有那么強的研發實力和資金,研發隊伍集中在高校和科研單位,尤其是北京,高校科研單位積聚,有著科技人才等優勢資源。北京要提升花卉產業的自主創新能力,必須從現實出發,依托在京科研院校的專家隊伍,集中力量,聯合攻關,努力突破新品種培育、栽培生產、采后處理等制約花卉產業發展的關鍵技術,研發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花卉新品種。”北京市園林綠化局花卉處處長王春城坦言。去年北京市園林科研所的月季新品‘紅五月’拍賣出120萬的高價,該事件在匯報會上的再次提起鼓舞了大家的士氣,育種研發團隊就要集中精力培育出新優品種,不用擔心“嫁”不出去。目前,北京的花卉研發平臺已將分散的人力、物力、財力等資源進行了有效整合,促成科研單位與企業聯手,上游有科研院所在前面研發,下游有生產企業和示范基地進行產業化開發,是優勢互補、資源共享的研發模式,已形成研發———生產———市場的完整鏈條,出成果、見實效的局面指日可待。
編輯:ellen
相關閱讀
海南欲新增花卉苗木種植面積3700畝
海南省持續大力推廣熱帶花卉產業發展,2016年全省花卉種植面積達12.8萬畝,實現年銷售收入20億元。預計今年新增花卉苗木種植面積3700畝,花卉苗木年總產值可達到23.1億元。【詳細】
變色菊花首現天安門國慶花壇
本周末,夜晚的天安門廣場及長安街沿線將展開一場“大會戰”,多路人馬齊聚各司其職,擺放花卉、布置滴灌設備、調試夜景燈光……到下周一,這些靚麗的國慶花壇將展現在市民游客面前。【詳細】
新疆本土月季全國園林植物大會再獲殊榮
在剛剛落幕的2017年第三屆全國園林植物新品種新技術交流會上,新疆本地選育的“天山祥云”和“天山霞光”抗寒月季新品種獲得“現代園林最具價值新品種”稱號。【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