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起點規劃,城市品質提升輻射力增強
這5年將南京建設成為一個現代化水平高、人居環境優良的城市,高起點的科學規劃是基礎。
過去5年,我市按照“功能引領、聚焦突破、中心提升、南拓北進東延”的總體規劃思路,引領南京城不斷進行版圖突圍:建新城,保老城;提升江南,發展江北……以長江為軸,以主城為核心,一個結構多元,間隔分布,多中心、開敞式的現代化大都市空間格局已經劃定,并勾勒出邁向區域協調、城鄉統籌、高效和諧的新都會的清晰輪廓。
保老城,建新城,城市布局跳出主城,名城保護戰略成效顯著
延綿2500年的建城史,累計450年的建都史,明城墻內的每一個角落,都能讓人感知南京豐厚的文化積淀,閱覽獨特的人文景觀。
但當經濟發展的車輪行至本世紀初時,這里越顯“狹小”,一平方公里容納了近3.5萬人,老城已不堪重負。
解決之道唯有“突圍”!
經過審慎決策,市十一次黨代會提出“一城三區”、“一疏散三集中”的發展戰略,開辟南京新的發展空間。
在“一疏散、三集中”的戰略指引下,老城人口向外疏散,建設向新區集中、工業向開發區集中、高校向大學城集中。具體的做法就是,通過建設新區,來保護老城。
市十二次黨代會進一步提出,嚴格控制老城開發性建設,保護好歷史文化,同時在發展框架初步拉開的基礎上,加快河西新城區和仙林、東山新市區的綜合功能建設,把新區建成現代化的標志區,提升城市整體品質。
做“減法”,讓老城歷史文化底蘊日益彰顯――
秦淮河、明城墻、中山陵環境綜合整治,老城南歷史街區、風貌片區的保護利用和改造復興,讓一批被“淹沒”的歷史建筑重新“顯山露水”。
一幢幢西式洋樓掩映在高墻密林中,美式的、法式的、西班牙式的……透著獨特的歷史韻味和濃郁的文化氣息,這里是南京最集中的頤和路民國公館區。為了恢復公館區的原有風貌,從2007年開始,采用騰遷方式,即把住戶遷出,再由政府主導的公司進行維修……
千年流淌的秦淮河、清一色的青磚小瓦和英式拱窗、現代的落地天窗、樸實的紅磚,修繕一新的“1865科技?創意產業園”每天迎來各地游客,也吸引更多的企業入駐。該產業園前身是清朝洋務運動期間的金陵機器制造局。在整治中,不僅老建筑保護“一磚一瓦不能動”,原生態自然環境也是“一草一木不能動”……
“三區”建設則在高起點上推進:以基礎設施建設帶動發展,以公共設施建設完善功能,以環境建設引導空間品質提升,尤其是借“迎接十運會,建設新南京”契機,“一城三區”的內涵更加豐富――
隨著越來越多的企業進駐,總部基地的確立,房地產開發“乘勢而上”,一批現代化的商貿、文化、體育、休閑設施的建設,河西地區已是一個繁華的新城,與新街口中心形成互補,承擔起新的居住、商務、辦公、文化、娛樂等綜合功能。
仙林新市區則以高等院校為人文支撐、以科技產業為先導,優先發展教育科研、商務服務、文化體育、休閑娛樂、高品質居住等第三產業,和以高新技術產業研發加工為主導的第二產業。
浦口新市區內主導產業基本格局形成,高端產業項目開始集聚,現代服務業全面起步,高新化、高端化、高質化的產業結構體系輪廓越來越清晰。
以江為軸,跨江發展,南京從“秦淮河時代”邁向“揚子江時代”
萬里長江穿城而過,這是南京發展優勢,隨著社會經濟發展,南京江南江北差距越來越大。江北占全市36%的轄區面積,22.6%的人口,對全市的GDP貢獻僅為11.35%,工業增加值和財政收入也分別只有11%左右。
如何改變這種失衡的局面?
2006年9月,市第十二次黨代會做出了一項影響深遠的重大決策――優化中心城市發展布局,實施“整體提升江南,加快建設江北”戰略,“以江為軸,跨江發展”的序幕由此拉開。南京開始了由秦淮河時代向揚子江時代邁進的新征程。
跨江發展,首要打破的是“交通瓶頸”――
2006年9月14日,京滬高速鐵路南京大勝關長江大橋正式開工;2007年10月28日,緯七路過江通道北段連接線項目在江北浦口開工;2008年12月28日,南京長江四橋主橋開工;2010年初,地鐵三號線和一號線西延過江線試驗段正式開工建設;2010年5月28日,緯三路過江通道開工建設……
2010年9月的金洽會,浦口新城一口氣簽了61個超億元的大項目。
“幾年前,浦口一畝地才130萬元,現在五六百萬元,最貴的超過千萬元。”浦口區負責人在接受采訪時表示,隨著跨江聯動,浦口新市區的經濟地位、社會地位已經日益彰顯。
規劃還在引領著跨江發展向縱深推進。2009年,新公示的《南京城市總體規劃2007―2030》草案中,提出在浦口新市區的基礎上,將范圍擴大至大廠、雄州,構成江北副城,成為南京3個副中心之一。
去年年底修編完成的《南京市江北副城總體規劃2010―2030》中,江北副城被分為七大組團,按照規劃,到2015年,江北副城城市建設用地為165平方千米,城市人口達到110萬人。
根據規劃,跨江聯動的過江通道就有10條,另外,還將建設4條過江鐵路與城市軌道。
“力爭通過5到10年努力,使擁有2400平方公里土地的江北地區成為南京科學發展新的戰略空間,使擁有周邊縱深腹地的江北地區成為南京向西北拓展、帶動都市圈的發展樞紐,使擁有200公里長江岸線的南京成為長江流域最具活力的地區之一。”
根據市第十二次黨代會繪就的跨江發展宏偉藍圖,已逐漸成為現實中氣勢恢宏的畫卷。
新區升級為副城,新規劃十大功能板塊,南京輻射力進一步增強
隨著新一輪《南京城市總體規劃修編成果草案(2007年―2030年)》修編完成。“一城三區”再次升級,城市布局跳出主城,邁向都市區,全新的“一主城三副城八新城六十新市鎮”規劃去年底出爐,并由此開辟南京更廣闊的發展空間――
位于繞城公路、秦淮新河、長江圍合區域內的老城、河西新城、南部新城共同成為“主城”;仙林、江寧東山以及整個大江北地區成為3個“副城”;雄州、龍潭、橋林、板橋、濱江、湯山、祿口、淳溪等8個片區成為“新城”;更多集鎮將成為“新市鎮”。
副城按照“整合資源、擴大規模、完善功能”的思路,在現行規劃確定的新市區基礎上進行了調整――
江北副城:在浦口新市區基礎上將規劃范圍擴大到大廠、雄州;
仙林副城:在仙林新市區基礎上將規劃范圍擴大至新堯新城、棲霞鎮、棲霞開發區;
東山副城:在東山新市區基礎上將規劃范圍擴大到上坊組團;
由“區”到“城”的調整,目的在于促進優勢資源向副城集中,加強功能的整合,提升副城綜合服務功能,增強對東部、南部、江北地區服務水平和向周邊的輻射能力,真正實現承擔協助主城輻射周邊的目標。
為進一步提升城市功能品質,提升城市人居質量,去年,我市又圍繞市委市政府確定的建設目標和總體部署,編制出臺了《十大功能板塊規劃》,突出全市產業發展和城市建設工作重點。
這十大板塊包括:河西新城、南部新城、浦口新城、麒麟科技創新園、江心洲生態科技島、燕子磯新城、下關濱江舊城改造片區、老城南歷史街區保護、秦淮新河―土城頭百里風光帶和保障性住房等。
今年4月,市委市政府進一步提出,要優化南京軟件產業布局,打造“一核兩翼”的軟件谷空間布局,提升南京軟件產業的集聚能力。圍繞“中國南京軟件谷”的規劃和政策設計隨后快速推進。規劃中的軟件谷以雨花臺區相關區域為主體,以江寧、浦口兩區相關區域作為兩翼,這樣的布局,既滿足產業空間的承載,也形成軟件業的適度競爭。
科學規劃、高端規劃,古都南京正在更開闊的空間“展翅”,其國家中心城市的地位日益彰顯。
編輯:wenweihua
相關閱讀
南通生態通廊:城市與自然交融的景觀飄帶
部分城市在快速發展過程中對環境破壞和對生態系統的忽視,導致了植被、土壤、河流和湖泊退化,從而引發了諸如洪水、內澇和水污染的危機。AECOM則一直伴隨著南通這座城市的發展并且持續為其綠色建設出力,主要項目包括【詳細】
蘇州成威尼斯建筑雙年展中國城市館主賓城市
第16屆威尼斯建筑雙年展平行展中國城市館發布會3月29日在意大利駐華大使館舉行。中國城市館發布了2018年度主題為【詳細】
城市綠色基礎設施:規劃和實施的戰略方法
2013年,綠色基礎設施歐洲戰略被采用,并明確地涉及到城市空間。在歐盟層面,綠色基礎設施的概念已經根植于歐盟生物多樣性戰略中,因而明確地提到自然保護。在我們的理解中,城市自然保護包括物種和棲息地保護(生物多樣性),【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