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產新技術為墻壁穿“綠衫”
一面西曬墻,綠化前后的表面溫度有多大差別?普通墻壁溫度最高時平均達到72℃,而種上植物后只有38℃。目前,雖然國內發展立體綠化的呼聲不斷,但墻體綠化是其中發展相對緩慢的部分。今年上半年,四川省成都市青白江區政府大樓完成的墻體綠化,成為當地一道綠色的風景線。
青白江區有很多重工業企業,是成都地區的污染大戶,因此區里格外重視綠化工作。此次區政府大樓對墻體進行綠化,就是希望以此為契機,在全區開展立體綠化。本項目對大樓西曬墻的一部分進行了綠化,樓層高度30米,整體綠化面積近1000平方米。“如此高度的墻體綠化在國內很少,世界上也不多。”項目施工單位、上海海納爾建筑科技有限公司總裁余露告訴記者。
國內外眾多的墻體綠化案例中,主要做法是在墻壁外面再建一面鋼筋骨架的墻,四方形的花盆鑲嵌在“骨架”格子里,用扣件和固件固定好。而本項目卻另辟蹊徑,運用了多項海納爾公司擁有專利的技術。其中的關鍵技術是一層類似墻紙的薄膜,粘在墻上,厚度只有1.5毫米,防水、防穿刺。薄膜另一面是一層吸水載體,再外面是種植袋,整個厚度不超過5厘米。
本項目中的灌溉技術也與以往國內外普遍使用的滴灌技術有所不同。據余露介紹,滴灌需要在植物周邊鋪設很多管子,而且灌溉不太均勻,本來就不方便養護的地方,若澆水不均,更容易導致植物不是干死就是澇死。而新技術是在屋頂設置澆灌設施,水澆灌到吸水載體里,載體又和植物根部土壤連接。這種方式使得水的分布很均勻。而且該設施不但可以輸送水,還有營養物質。在樓底設有水回收系統,可以將回收的水再次引到樓頂循環利用,或者引導到樓群周圍的綠地。
使用傳統技術,植物往往與地面平行生長,而使用新技術則不同,植物可以與墻面呈45度角斜向上生長,能自然遮蔽住上一層的種植袋,不僅可以遮瑕蔽陋,而且更利于植物自身生長。
目前,該公司已經開發出適合在這套系統中使用的植物有鴨腳木、金森女貞、海棠、佛甲草、紅花檵木等十幾種。
據介紹,在后期養護時,植物高度最好不超過50厘米,每年至少修剪一次。如果植物出現生病或死亡等情況,可以直接更換種植缽,非常方便。
“除了墻壁,這種技術還可以用在柱子、橋墩、斜坡、室內墻壁的綠化中,壽命長達幾十年。”余露表示,目前這種綠化方式的造價是每平方米3000元,如果得到更廣泛的推廣,造價就會降下來。新技術包含了多個科研成果,為立體綠化提供了好技術和新思路。
編輯:glor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