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公園——以孫中山的名字命名的公園。在中國大陸﹑香港、澳門、臺灣以至于世界其他地區,都有相同名字的公園,僅在中國大陸和臺灣,就有約40余座中山公園。位于天安門附近的中山公園,其前身是明清兩代的社稷壇,與太廟(今勞動人民文化宮)一起沿襲周代以來“左祖右社”的禮制格局。社稷壇目前仍然是公園的主體建筑,位于軸線中心,壇呈正方形,為漢白玉砌成的三層平臺,壇上鋪著進貢來的五色土。
五色土是當年從帝國的各地進貢來的,顏色分別是:南紅、西白、北黑、東青、中黃,它的含義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壇周圍的琉璃矮墻與壇土的顏色方位一致。壇臺中央設有一塊上尖下方的石柱,稱江山石或社主石。
而中山公園中央的五色土,在新的國家里無疑具有了新的含義,它不再表明帝王對國家的私人占有,而成為“五族共和”的象征,如同孫中山在《臨時大總統就職宣言》中所闡明的:“國家之本,在于人民。合漢、滿、蒙、回、藏諸地為一國,則合漢、滿、蒙、回、藏諸族為一人,是曰民族之統一。”
眾所周知,孫中山領導的革命,曾以“驅除韃虜,恢復中華”為目標,所謂“韃虜”,就是統治中國兩百余年的清政府,但并非所有滿族人都被列為革命對象,大多數滿族人,當然是人民中的一員。對此,孫中山早在1906年《民報》創刊周年紀念大會上就曾指出:“我們并不是恨滿人,是恨害漢人的滿洲人。假如我們實行革命的時候,那滿洲人不來阻害我們,決無尋仇之理。”
1912年9月6日,北京的滿人在北京八旗生計會所舉行歡迎會,歡迎抵達北京的孫中山。孫中山對在場的滿人說:“政治改革,五族一家,不分種族。現旗民生計困難,尚須妥籌,務使人人自立,成為偉大國民。”孫中山還沒講完,全場就爆發出熱烈的掌聲,在場許多滿人熱淚盈眶。
10日,孫中山做出了一個驚人的決定,那就是前往后海邊的醇王府看望載灃。此時的載灃,除了偶爾前往紫禁城看望兒子溥儀,其他時間都在自己的王府中讀書寫字,消磨時光。他的廳堂里掛著自己書寫的對聯:“有書真富貴,無事小神仙”。
然而,他也并非像這副對聯里寫的那樣心如止水。在他的王府里,細心的人會發現孫中山和袁世凱的照片,照片上的眼睛全被摳去,他憂憤的心境,顯露無余。但他不會想到,有一天孫中山會出現在他的家中。1912年9月10日下午,載灃午睡后早早起來,做好了迎接孫中山的準備。下午3點,一輛馬車停在醇王府前,從車上走下來的人,正是曾經被載灃視為仇讎的孫中山。載灃含笑把他迎進“寶翰堂”。 “寶翰堂”,又名“大書房”,是載灃平日里最愛呆的地方。在那些名貴的古典家具中,德國皇帝威廉二世送給他的大寫字臺十分醒目。一扇鏤花屏風下,他們慢慢地呷著茶水。載灃后來在回憶這次會面時說,他原以為孫中山是一位盛氣凌人、不可一世的勇武之夫,沒想到他如此謙遜、和藹和開朗。孫中山稱贊載灃,在大革命爆發后自動退位,承認共和,避免了國內一場血戰,此乃明智之舉,還說,今后中國當在共和的基礎上,大家齊心協力,共濟富強。還說,為了達成南北統一,已辭去正式大總統的候選人,自己將以在野之身,致力于社會建設工作,擬于10年內實現修筑20萬里鐵路的愿望……孫中山還把自己的一張半身近照送給載灃,照片后面寫著:“醇親王惠存,孫文敬贈。”
最新評論: |
中國風景園林網版權所有 COPY RIGHT RESERVED 2007 - 2012 WWW.www.wewon17.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