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情山水石景 譜寫大運之道
寓情山水石景 譜寫大運之道
深圳市龍崗體育新城大運重點項目景觀總體規劃設計
Landscape Planning and Design for the Important Universiade Projects in Longgang Sports New Town, Shenzhen
何昉 葉楓
HE Fang YE Feng
摘要:深圳市龍崗體育新城作為2011年第26屆世界大學生夏季運動會的比賽主場館區和大運村所在地,包含大運中心、大運村、大運自然公園等重點項目。以綠色通廊將這些項目整合到區域的基礎設施建設之中,完善了龍崗區的綠地系統結構。通過延續自然地脈、綜合利用及創造水景、采用鄉土植物與材料、傳承地域和鄉土文化,形成體育場館與周邊環境、場地功能與室外造景、軟質景觀與硬質景觀等方面的協調統一。這一綜合性項目以城市事件為推動力,解決了系列生態、社會、經濟等問題。
關鍵詞:風景園林;體育新城;規劃設計; 綠色基礎設施
Abstract: Longgang Sports New Town in Shenzhen is the place where main venues of the 26th Universiade, Universiade Village, Universiade Center and Universiade Natural Park are located. These sites are connected to the local infrastructure by green corridors to improve the green open space system in Longgang. With the mountains, waterscape, native plants and local culture inheritance, the sports venues are well harmonized with the surroundings to achieve a balance between hardscape and softscape. This comprehensive program is facilitated by the city event and has brought positive ecological, social and economic impacts to the local people.
Key words: Landscape Architecture; Sports New Town; Planning and Design; Green Infrastructure
圖01
圖02
隨著2011年第26屆世界大學生夏季運動會開幕的臨近,深圳市的各項建設工程已準備就緒,將以嶄新的面貌迎接八方賓客。作為大運會比賽主場館區和大運村的所在地,龍崗體育新城仿佛彈指一揮間在山青海藍的龍崗區崛起,承載了騰飛龍崗、騰飛深圳的美好愿景,將為龍崗區的城市化、現代化、國際化提供了絕佳的載體和支撐。根據該片區控規的規劃定位,體育新城是依托大運中心,集體育、教育、居住、商業、文化、旅游休閑為一體的城市復合功能區,是服務于周邊地區乃至整個深圳的體育主題新城。開放性的城市公共空間體系將周邊地區和龍崗中心城區相互銜接、相互串聯,形成獨具魅力的運動、健康與活力的示范新城。
規劃的體育新城占地面積約14.77km2,主要包括大運中心、運動員村、大運自然公園、深圳體校、體育發展備用地和中心城水廠,其中的核心區域為大運中心、運動員村與大運自然公園。基于新城控規的框架,景觀規劃設計如果單單著眼于每一地塊、在各項目范圍內自做文章顯然與周邊環境、區域組織會有脫節。只有站在"大生態、大景觀"的視角,根據龍崗中心組團西區的現狀及未來的發展規劃通盤考慮體育新城的綠地開放空間才能共創城市與自然的和諧共生,并提供針對性的策略,以期對龍崗中心組團進行環境生態效益、土地利用價值、社會效益的全方位提升,并使其為大運會增光添彩(圖01)。
1 機遇與挑戰
大運會的承辦將會給龍崗體育新城組團帶來高強度的城市基礎設施營建,將被建設為集體育運動、文化會展、生產辦公、旅游休閑以及居住為一體的城市復合功能區。但是, 如何在高強度營建的同時最大限度地保護區域的生態肌理,讓現狀資源在大運會事件的進程中獲得新的平衡而不是被粗暴地覆蓋和重組?如何讓原住生活的痕跡融入新的城市建設中,讓原有居民積極地參與到大運會的城市事件的進程中而不是被簡單地遷移?面對區域內的生態和民生兩方面的訴求,未來的體育新城建設面臨巨大挑戰。而景觀與生態規劃提供了將資源和民生訴求整合到大運事件進程中的機遇。
2 解決之道
此次規劃將努力建立一套開放綠地結構體系,將龍崗中心組團西區內的生態和民生兩方面的訴求有效地整合到區域的基礎設施建設中來。
總體景觀規劃將大運自然公園、大運中心、大運村三者聯系在一起,形成一條綠色通廊。"綠廊"體系將由大運自然公園向四周延伸,將自然山體、水庫、高爾夫球場等納入其中,形成城市的"綠肺";與之相連的大運中心和大運村作為大運會重要功能區的同時,也將自然環境引入城市。力圖尊重區域的生態肌理,大運自然公園將被作為"綠廊"的核心,形成區域生物廊道的重要節點。在這個生態基底之上,"綠廊"將承載起游覽、運動、教育、文化展示多種功能(圖02)。同時,作為珠三角2號區域綠道深圳段的一條南北向支線,綠道大運支線北起大運自然公園,南至仙湖植物園,沿途經過自然風光原始優美的深圳水庫及龍口水庫、大望藝術高地、大望社區、羅湖林果場等地,依托大塊綠地、鄉村田野,通過登山道、棧道、慢行休閑道的形式連接,為人們提供親近大自然、感受大自然的綠色休閑空間,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可供自行車以及野外徒步旅行,由此形成從龍崗到深圳市區的生物廊道體系。
3 分析與策略
老子云:"天下之物,有生于無,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景觀設計是一個尋求和諧與平衡的創作過程,要考慮體育場館與周邊環境、場地功能與室外造景、軟質景觀與硬質景觀等方面的協調統一,由此衍生的"大運之道"是指導整體景觀規劃設計的總綱。大運中心、運動員村、大運自然公園三位一體、"兩山鑲玉"的格局造就了體育新城自然的山水環境,使得水晶石般的體育場館、現代的運動員村建筑群融洽地鑲于綠色"地毯"之上,體現出人與自然和諧之道,這一來源于中國傳統自然山水哲學觀的規劃理念分別通過四個層面即"地得一以寧、谷得一以盈、物得一以生、神得一以靈"進行詮釋。
3.1"地得一以寧"-自然之形
地脈之延續猶如大地山體血脈的暢順。龍崗中心組團四周被以自然山體和水源地組成的"綠環"圍繞。"綠環"構成了龍崗中心組團外圍的生態保護區域。同時,在龍崗中心組團區域內已經存在8個城市公園,但是,公園和"綠環"由于城市的阻隔并沒有形成聯系。體育新城綠地系統將成為"綠環"西南角的組成部分,并向東北方向凸出,打斷封閉的城市圈環,與城市公園形成聯系。由此形成了雙重功能特性:一方面,它是城市"綠環"的一部分,是城市外圍生態保護區域的延伸;另一方面,它又與城市公園相互聯系,是城市生活空間的組成部分,構建了大運自然公園-大運中心-大運村-龍城公園等周邊城市公園的綠色黌運之園。
"場地地形化"的手法是對自然山體向大運中心滲透之意最好的表達方式,也傳達出人對自然的尊敬之意。大運中心與大運自然公園僅一路之隔,為加強二者聯系,特意將公園山勢余脈跨路延伸至體育場館周邊,使建筑聳立于蜿蜒、流動的綠丘之上。由大運會徽標變形而來的5條景觀色帶(flow)沿起伏的綠色地形從各主要出入口匯聚到中央體育廣場,象征五大洲運動員相聚于此。富有運動感的流線設計與大運會的主體緊緊相扣。每條色帶結合鋪裝設計形成人流的交通組織引導,其鮮明的標示性能有效地組織交通和對場地的控制,同時還可將空曠的場地劃分為許多更為舒適的小空間。這些蜿蜒迂回的曲線,為光芒四射的建筑創造了一個柔和的基底,使它們就像是在放在絲裙上的鉆石。每一條色帶都是由植物、不同的鋪裝、地形、臺階、園林小品、建筑和照明設施等共同界定的,并賦予不同的內容與主題:紅色文化之線、綠色自然之線、黃色熱情之線、灰色水源之線、藍色活力之線。在大運中心起伏的綠丘之下隱藏著各類配套設施建筑如小賣、餐廳、衛生間、地下車庫出入口、泵房、直飲水站、電信機房等,使得室外景觀更加純粹。大運村賽后將成為深圳信息職業技術學院遷址新校區,村內由4座自然山體及人工水系形成的山水骨架與大運公園和大運中心地形地貌形成呼應與延續,"一脈,三廊,四區"的總體景觀格局為運動員和師生創造出生態自然、舒適、導向清晰的學習和生活環境。大運公園的建設保持了龍崗中心組團以綠廊圍合城區結構的完整性,并通過生態廊道與龍城公園、八仙嶺公園、龍崗植物園以及城市背景山體相聯系,形成貫穿整個龍崗中心城片區的生態斑塊,對豐富城市的物種多樣性和景觀多樣性起到重要作用。在景觀上,公園將成為大運中心的背景山體及其景觀的延續;在功能上,賽時有利于分散過大的人流量對大運中心場館區帶來的壓力,同時也對其功能的單一性進行有效地補充;賽后,公園將成為以健康活力為主線,集紀念、休閑、運動、集會、表演、展示為一體,在城市中具有獨特使命作用的城市公園綠地。
以山水為骨架的自然地脈之延續承擔著保持區域生物多樣性保育的功能,生物廊道將會在其中形成網絡。同時,這些廊道將會和區域內的水源地相連,為野生動物提供水源。當生物廊道和人的游覽路徑發生交匯時,將會搭建生物通道,避免游人對生物的干擾。生物廊道將作為規劃的基底,其它內容會在這個基底上展開。
3.2"谷得一以盈"-六虛之水:
六虛為東南西北上下之六合,六虛之水即自然之水,不但指湖面、噴泉等景觀水體,還包括自然匯水、雨水、地下水等。全方位綜合利用及創造水景是大運項目片區的理水之道。大運中心共有6hm2多的湖面,整個大運會場地是通過一條人工水系串起來的,水面的收放、聚散形成了不同的空間變化和曲折蜿蜒的岸線;大運湖是場地內唯一大面積的景觀水體,不僅在賽時提供休閑活動和慶典功能,更成為賽后重要的市民休閑觀光的景點。但日后補水成了一大問題。經過綜合研究,各方達成共識:既然山形能將大運公園與大運中心連為一體,水勢也應相連。大運自然公園內有一蓄洪水庫名曰神仙嶺水庫,以理水之法引水庫之水,經公園內的溪流、跌瀑、湖面最終匯入大運中心湖面。這股"神仙之水"不僅解決了補水問題,還讓大運中心的水體找到了"源頭",使水景有了不盡延伸之感。此外,還將市政中水引入,充分利用水資源循環再用保證了片區的水體景觀。除了景觀水體之外,雨洪綜合利用將雨水最大程度地收集或回歸大地。透水混凝土、垃圾透水磚的廣泛使用,將大部分室外地表徑流下滲收集,連同建筑屋頂雨水排入人工湖,作為綠地澆灌補水。
3.3"物得一以生"-鄉土之物:
萬物得"道"則發展生長,符合生態規律的設計以及鄉土物料的采用使景觀呈現原生風貌與持久的欣賞和實用價值。本土的砂、石、土、木、花等材料的運用不僅讓現代景觀流露出地域特色,而且突出了"綠色大運"低碳可持續的特點。大運中心、運動員村與大運自然公園室外廣場、園路鋪裝全部采用生態透水材料(透水混凝土與垃圾再生透水磚),其中大運中心是目前國內透水混凝土使用面積最大的項目之一,共計約15hm2。廣場上的地面雨水經下滲后收集排入景觀湖,補充景觀用水,并利用湖水進行綠化澆灌及場地沖洗,預計每年可節水約20萬t。透水混凝土的礫石骨料全部來自于深圳本地域,垃圾透水磚則來自于本地建筑垃圾回收再生產的制品。植物配植參考自然界中的植物群落,選用鄉土植物樹種如假萍婆等風水林樹種,建立豐富的、復合的、多層次的自然植被群落。注重考慮能招引各種昆蟲、鳥類和小獸類,形成保持水陸動植物的生命通道,以保障生態系統中能量轉換和物質循環的持續穩定發展。鄉土風水林、亞熱帶特色花木、棕櫚植物、引鳥蜜源植物、野生禾草等分布于各區,展現生物多樣性與景觀多樣性,為八方賓客呈現濃郁的嶺南植物風情。
3.4"神得一以靈"-文化之光:
"神"代表了本土文化與體育精神,意喻文化的傳承與對話、人文歷史與現代景觀的時空穿越、傳統文明與國際思潮的碰撞。圍繞大運為核心的體育文化以及鄉土地域文脈的傳承在各大項目中均有體現,例如大運中心的中央廣場利用覆土建筑墻面通過公共藝術手法表達各國運動員對深圳對未來的美好祝愿;沿湖的廊架平臺以玻璃蝕刻技術將武術、龍舟、躇踘等反映傳統體育文化的圖案展示于廊架玻璃頂之上。大運公園則在鋪砌材料上選用了有傳統韻味的青磚、瓦片、洞石等;大運村"南朝世居"紀念廣場表達了對場地內原有村落祠堂的尊重。
4 結語
龍崗大運系列項目的建成有效完善了龍崗區的綠地系統結構,使得全區為綠色空間所環繞,成為賽時服務于大運會,賽后服務廣大市民游客的大公園體系。此外,綠道大運支線的建設將大運公園、大運中心等地與深圳市區聯系起來,通過慢行系統連接山林、水庫、綠地、道路,突出大運文化、藝術氣質、山水果香三大特色,很好地將生態景觀資源與城市聯系起來,使人們在運動的同時觸摸大自然,在現代生活的閑暇時光,體會健康、綠色的幸福生活,有機串聯自然和人文資源,建設成一條具有深圳特色的集生態功能、社會功能、文化功能于一體的休閑、生態廊道。
運動、健康、休閑是現代人城市生活不可或缺的內容,也成為城市綠地開放空間的主要功能。龍崗體育新城系列項目正是圍繞這一核心,以服務大運、服務市民為宗旨,形成各具特色又緊密聯系的景觀體系,尤其在體育設施景觀方面作了積極的探索。這一綜合性項目以城市事件為推動力,在修復割裂的生物棲息地的同時,又通過一系列的執行戰略來解決有關景觀、生態、社會、經濟等問題,前瞻性的策略為政府決策者提供了良好的建議。
致謝:
在大運中心、大運自然公園、大運村項目規劃設計過程中,孟兆禎院士、楊賚麗教授親自踏勘現場并給于項目組寶貴的指導意見,在此表示誠摯的謝意!
建設單位:
大運中心:深圳市建筑工務署
大運村(深圳信息職業技術學院新址):深圳市建筑工務署、深圳市龍崗區政府、深圳信息職業技術學院
大運自然公園:深圳市龍崗區政府、深圳體育新城土地整備安置辦
項目設計:
大運中心:
總體及建筑設計: 德國gmp建筑事務所
總體協調: 深圳市建筑設計研究總院有限公司
景觀設計: 深圳市北林苑景觀及建筑規劃設計院
雕塑承建: 深圳市公共藝術中心
北林苑項目團隊:何昉、葉楓、千茜、蔡錦淮、夏媛、章錫龍、高巖、胡煒、金錦大、黃任之、肖潔舒、李東、徐艷、李勇、楊政華、方擁生、嚴廷平、郭彪、徐勝明、范少武、郭浩、鄭運輝、肖玲玲、何秀云、法比奧·安德龍尼(Fabio ANDERLONI)、趙一、池慧敏等
大運村景觀設計:深圳市北林苑景觀及建筑規劃設計院
北林苑項目團隊:何昉、葉楓、高欣、蔡錦淮、肖勇、肖潔舒、王曉霞、張明、劉赟碩、陳丹平、郭彪、徐勝明、鄭運輝、周億勛、王德敬、岳獻武、方擁生、謝曉蓉 等
大運自然公園:深圳市北林苑景觀及建筑規劃設計院
深圳市西倫土木結構有限公司(市政配合單位)
北林苑項目團隊:何昉、葉楓、洪琳燕、千茜、趙一、徐月英、徐艷、盧建暉、周璇、秦紫桐、劉赟碩、郭浩、資清平、劉巖彬、夏媛、章錫龍、肖華東、王興、郭彪、裴增鋒、楊真、王玲、肖潔舒、羅慧男、鄭運輝、王曉霞、王世瑩、楊政華、涂宏軍、王德敬、岳獻武等
圖片來源:深圳市北林苑景觀及建筑規劃設計院
作者簡介:
何昉/1962年生/男/江蘇人/教授/深圳市北林苑景觀及建筑規劃設計院院長、總景園師(深圳 518038)
葉楓/1975年生/男/湖北人/深圳市北林苑景觀及建筑規劃設計院副院長、副總景園師(深圳 518038)
Biographies:
HE Fang, born in 1962, a native of Jiangsu , who is a professor, is the President and Chief Landscape Architect of Shenzhen BLY Landscape & Architecture Planning & Design Institute. (Shenzhen 518038)
YE Feng, born in 1975, a native of Hubei, is the Vice President and Deputy Chief Landscape Architect of Shenzhen BLY Landscape & Architecture Planning & Design Institute. (Shenzhen 518038)
編輯:ljing
相關閱讀
同濟大學風景園林本科專業評估順利通過
11月16日,同濟大學風景園林本科專業評估順利通過。【詳細】
加強城市設計 海口劃定重要景觀風貌控制區
記者從海口10月19日召開的市委常委會(擴大)會議上獲悉,《海口市人民政府關于加強城市設計和建筑風貌管理的實施意見》(以下簡稱《實施意見》獲會議原則性審議通過。《實施意見》劃定了海口重要景觀風貌控制區,提出【詳細】
古建筑在現代風景園林設計中的應用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我覺得在現代設計中的傳統元素越來越多,傳統和現代的結合成為一個趨勢。中國傳統建筑攜帶著大量歷史信息,在我們研究歷史、文化、科學各個方面知識的媒介中,古建筑無疑是最重要的組成部分之一。【詳細】
2022年安徽風景園林總產值將達千億元規模
日前,記者從安徽省風景園林行業產業發展暨脫貧攻堅推進會上獲悉,去年我省風景園林產業產值已突破500億元,預計到2022年,安徽風景園林總產值將達到千億元規模。【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