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霽翔:文化特色是城市發展的主題
任何一個城市的文化特色都不是憑空創造的,而是經歷了漫長的歲月逐步發展而成的,正如生命體的發育離不開遺傳信息的傳遞一樣,城市的發展也離不開傳統文化的承襲。同時,城市文化又是地域文化的集中表現。地域文化以城市為中心展開,眾多的城市類型又形成豐富多彩的地域文化特征和文化特色。沒有文化特色的城市,只具有軀殼卻不擁有靈魂。今天,城市文化特色既面臨著傳統文化形態迅速消亡、地域文化特征日益趨同的嚴重威脅,又承擔著維護文化多樣性、創造良好人居環境的歷史使命。
城市文化特色與傳統文化的承襲
城市是人們聚集的一種形式,城市文化特色在形成伊始就帶有強烈的群體性質,是市民共同的心理需求,也是市民共同擁有的寶貴資源。城市文化特色與城市的發展歷程密不可分。人們在城市里成長,在城市里相互交往、相互影響,建立共同的情感模式和行為規范,擁有共同的思維習慣和價值觀念,形成共同的文化性格和文化特征。久而久之,人們對城市產生出難以割舍的感情,表現出強烈的城市意識。這種感情和意識在一代又一代的市民之間傳承,根植于人們心腦,并在傳承中逐漸積淀,緩慢演變發展形成城市的文脈。因此,城市文化性格和文化特征是產生市民認同感、歸宿感的基礎,也是城市文化特色形成的根本原因。
城市文化特色來源于城市的文化資源和歷史底蘊,來源于城市的地理環境與人文環境,來源于市民的精神風貌和道德風尚。無論是城市物質層面的社區環境、公共設施、各類建筑等,還是城市文化層面的價值標準、思想意識、風俗習慣等,無不對市民起著熏陶、教育和影響的作用。人們自幼便在家庭熏陶、學校教育和社會影響之下,在社會生活和生產實踐之中,經過耳濡目染、潛移默化,逐漸接受城市傳統的情感模式、行為規范、思維習慣和價值觀念。其中,除了良好的生態環境之外,濃郁的文化氛圍和鮮明的文化特色對市民的影響至為深刻,對健全市民的文化心理、提高市民的文化素質具有極大作用。反之,市民的文化心理和文化素質也成為城市文化特色的有機組成部分。
城市的形成,從選址、設計、早期發展到歷代建設,城市文化特色與之共生,并逐漸變得鮮明而豐滿,這些成長信息被大量地保留和記錄在了文化遺產之中。城市文化遺產既是一座城市的文化積淀,也是一座城市的文化起點,更是一座城市的文化載體。城市正是依賴于不同的文化傳承才形成了自己的文化特色,這種文化特色是無法再生的資源。任何城市的繁榮與發展都是以先人創造的城市文化作為依據進行再創造的過程。因此,城市文化特色是今天城市建設與發展可資借鑒的科學依據和重要財富,對它們的整理、研究和保護不僅關系到城市文化脈絡的完整性,也關系到城市文化傳統和獨特魅力的延續和傳承。任何割斷歷史、輕視自己城市文化特色的行為和態度,都是文化虛無主義的表現。任何城市無論當前多么繁榮興旺,如果丟失了文化特色,就是丟失了最為巨大的財富和最為珍貴的資源。
隨著我國城市經濟實力的不斷提高,以提升城市文化品位為特征的城市景觀建設計劃已經列入各個城市政府的政績目標,不斷有城市決策者喊出要在任期內“打造”出理想的城市景觀特色。事實上,城市景觀特色是長期保護、精心培育的結果,絕不可能一時“打造”出來。城市景觀直接呈現城市的文化特色,一個城市所希望擁有的高雅的文化品位和深厚的文化底蘊絕不可能短期速成,更非一朝一夕之功,必然有一個歷史的過程,必須經過幾十年、上百年甚至上千年的時間積累世代之功逐漸培育,這樣才能成為一代又一代共同享有的文化碩果。城市的景觀建設也是如此,它如同一件龐大的藝術作品,任何盲目的效仿拼湊、任何大拆大建的短期沖動都難以塑造出文化特色鮮明和文化氣質獨具的景觀形象,都將缺乏生命力。因此,既不能從某一時段的城市形象變化來衡量城市文化特色的水平,以幾棟“標志性建筑”、“名片建筑”或“形象工程”的完成來代替城市文化特色的育成,也不能從某一地段的城市形象變化來衡量城市文化特色的水平。新時期的城市文化特色應是整合不同時期、不同風格的文化要素,形成自己的風格。在城市形象方面更需要保護不同風格的代表性建筑,盡可能保持不同時期文化要素的長久共存和合理疊加,而不應為某一時期的建筑潮流和風格所左右。
城市文化特色包含外在形象和內在素質兩個層面。城市的外在形象由建筑、道路、廣場、山水、綠地等形體語言所構成;內在素質則包括精神風貌、經濟活力、文明程度、治安狀況等因素,而其中文化又起著決定性的作用。以往對城市文化特色的研究多從城市地理環境、功能布局、建筑風格等方面進行探討,這些雖然都能構成一定的特色,但是只能表達外在的形式。過于依賴外在形式的研究,就容易流于表面文章而不可避免地出現雷同,只有文化特色才能凸現城市特色的本質。因此,城市文化特色既指城市的景觀外貌,更指城市的精神風貌。城市文化特色不但具有藝術審美功能,還具備文化認知功能。“周干峙先生說:‘城市美的問題說到底是城市文化的問題’即指出了文化特性對于城市核心特色塑造方面的重要性。‘設計遵從文化’,是美學原則的重要內容”①。
城市文化特色是一個城市文化積淀的外在體現,是一個城市內在本質的外部表象,由歷史沿革、經濟發展、地理特征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長期演化而來。一個城市的文化特色越鮮明,就越能贏得世人的贊譽。事實上與地理因素和經濟因素相比,文化特色更能決定一座城市的吸引力,這也正是當前越來越多的城市希望通過挖掘傳統文化資源塑造個性化形象的原因。只有具有獨特的城市個性,才會擁有獨特的城市魅力。舉世聞名的“音樂之都”維也納、“影視之都”洛杉磯、“時尚之都”巴黎以及“水上之都”威尼斯等城市,都是以獨一無二的文化特色取勝。因此,文化特色是一個城市讓人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原因,是城市文化的魅力所在,也是城市文化的生命力所在。有靈魂的生命力才具有活力,有城市文化特色的城市才具有靈魂。
城市文化特色與地域文化的弘揚
城市從誕生之日起就打上了地域文化的烙印,演繹著自身獨有的文化情境。城市文化特色是地域文化的積淀和凝結,是一個城市在特定的區域里經過漫長的過程一點一滴積累形成的,是當地所特有的,是模仿不到抄襲不來的,更不是矯揉造作數年之內即可以造就出來的。如果把地域文化忠實反映到城市建設和發展之中,自然就會形成自己的文化特色。世界上沒有兩個完全相同的城市,例如北京作為有著八百多年建都歷史的文化古都類型,處處體現出莊嚴雄偉、主次分明的城市文化特質以及雍容大度、熱情豪放的城市文化個性,從而形成獨具特色的“京味文化”;上海作為現代化的商業城市類型,處處體現出兼收并蓄、多元共存的城市文化特質以及講究實際、善于創新的城市文化個性,從而形成由中外文化融匯而成的“海派文化”。今天人們常常自覺或不自覺地把北京和上海進行比較,結論雖然難以一致,但是進行比較的本身就表明兩座城市在文化類型、文化特質和文化個性等方面具有各自不可替代的城市文化特色。再例如河南安陽,正以殷商文化為城市文化特色的主題,在建筑創作、雕塑、壁畫和環境藝術等各個方面尋找殷商文化研究與城市建設實踐的結合點,城市的綜合素質、環境質量、文化內涵都將得到提高和豐富;而蘇州作為江南古城文化類型的代表,處處體現出山水形勝、精致入微的城市文化特質,體現出純樸素雅、秀麗柔和的城市文化個性。在我國的城市文化類型中,上述城市各具風采的文化特色,無不浸潤著濃郁的地域人文精神。
地域性是城市文化最基本、最顯著的特征。它是由特定區域的氣候條件、地理環境、物質生活、民俗風情、社會風氣和文化傳統等諸多因素綜合作用后所逐漸形成,并可以在城市的規劃布局、街道景觀、建筑形象等方面得到展示,形成諸如西北城市的依山布局、江南城市的臨水設街、平原城市的平緩開闊以及沿海城市的隨海就勢等各具特色的城市空間格局。我國傳統城市設計理念融入對于自然要素的審美,將山水、園林等融入城市景觀營造之中,產生詩情畫意的效果,使生態文化成為地域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并深入到城市生活的各個方面,也深刻地影響了我國傳統美學觀念。一些文化城市之所以給人以良好的印象,關鍵在于它們在從城市規劃到城市建設,認真把握山川地貌、歷史遺跡、房屋建筑、交通設施等地域資源特點和城市功能要求,使城市中既有大自然的藝術創造,又有人工的藝術創造,草坪、樹木、巨石、山丘、河流、湖沼、海洋等,不但未因城市建設使其受到傷害和破壞,反而在城市載體中和諧并存、交相輝映、相得益彰,發揮出了其他城市難以取代的地域文化特色。
1981年的國際建協《華沙宣言》指出:“人們的生活水準和生活狀況各不相同,它們生活在各種各樣的地理環境中,氣候、社會經濟體制、文化背景、生活習慣和價值觀念都不一致。因此,他們進一步發展的方式也理應不同。人居環境規劃必須充分尊重地方文化和社會需要,尋求人的生活質量的提高。”城市是地域生活方式的體現。“地方和文化的聯系顯然是重要的,人們往往樂于在同一地理區域內的各城市中心之間遷移,卻不愿遷到國內其他的地方去。這些人對熟悉的文化環境、對故鄉的社會準則和特點給予高度積極的評價”②。“隨著時間的推移,城市的每一部分、每個角落都在一定程度上帶上了當地居民的特點和品格。城市的各個部分都不可避免地浸染上了當地居民的情感。其效果便是,原來只不過是幾何圖形式的平面劃分形式,現在轉化成了鄰里,即是說,轉化成了有自身情感、傳統,有自身歷史的小地區”③。
任何城市都處于特定的地理位置,擁有不同的自然環境。人類要生存就必須學會適應特定的環境,在適應的過程中環境也對人的行為方式、心理狀態、生活習慣等發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并以此為基礎形成地域文化上的差異④。對于熱帶城市、溫帶城市及寒帶城市,規劃設計時均應充分尊重其固有差異。例如平原城市結構除強調平緩開闊、街巷通直外,還應注意將河湖水面引入城市,并在城市內外布置綠化以調節溫度、風向和環境氣候,利用人工環境使自然風帶走城市中的污染物;南方城鎮在密集的建筑布局中,往往南北向設置“火巷”空間,在解決交通、防火問題的同時,提供避雨、遮陽便利;西北干熱地區則通過設置地下室、院落綠化和增建通風塔等來調節室溫和濕度,利用植物使城市降低熱島效應和使居住環境更涼爽。這些傳統簡單而高效的技術方式在傳統建筑設計中普遍運用,既滿足了生活的需要又避免破壞自然環境,是具有地域特色的可持續發展的具體途徑。但各地的傳統建筑往往又保持“自適應”發展狀況,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人們基于實際的生活需要,根據自身可以承擔的經濟條件、可以獲得的建筑材料和可以達到的技術水平,參照周圍人們已有的實踐經驗和已經蓋好的房屋,再結合自身生活特點加以模仿建造。由于他們本身并非從事建筑職業,因此大量出現的是“沒有建筑師的建筑”。這些“地域建筑”、“民間建筑”、“鄉土建筑”源于生活,建造中由于受人力、財力、物力以及具體條件的限制,反而更能切合實際,既千姿百態,又和諧統一,因此魅力無窮。在城市文化特色的保護和傳承中,也要繼承和發揚由市民創造、在市民中傳衍的優秀地域文化。
建設文化城市應該成為城市發展的重要主題,而城市文化特色的維護和發展則是文化城市建設的先期條件。正是由于地域文化成為一個城市發展的根基,因此不僅要精心保護,而且要認真研究、推陳出新,對城市規劃、建設、管理發揮引領、定位和規范的作用,并持久地影響城市的可持續發展,從而避免急功近利的短期行為和大拆大建的無序發展。城市決策者對城市文化特色的認同和定位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城市的建設方向。事實證明,越是文化品位高雅、積淀深厚、特色鮮明的城市,就越被視為理想的人居環境,無論國外的巴黎、巴塞羅那、日內瓦、新加坡,還是國內的蘇州、杭州、大連、廈門,都因鮮明的城市文化特色和良好的人居環境而獲得城市的快速發展。因此,城市文化特色不但是城市形象的標志,而且是城市經濟社會發展的助推器,是聚集人才的寶貴資源。當人們的物質生活逐漸由溫飽走向富裕時,必然對城市環境和文化品位提出更高的要求。對城市地域文化特色的發掘、弘揚,必然進一步增加市民對自己城市的親近感、自豪感,增強市民熱愛家鄉、建設家鄉的凝聚力,激發市民對城市更大發展目標的追求。
城市文化特色與文化多樣性
我國地域遼闊,地貌、氣候變化豐富,人文資源、生活習俗各有不同,城市文化特色的確立更應因時因地制宜。城市文化特色在更本質的層面上是一種與人們生存方式密切相關的文化追求。我們向往和憧憬一個城市,很大程度上是為這座城市的文化特色所吸引。在北京,千頃灰色居民屋頂襯托著紅墻黃瓦的宮殿建筑群,使人為其載滿歷史滄桑而感動。在上海,沿黃浦江外灘的建筑輪廓線和近代文物建筑所構成的城市形象,深深地留存于市民及來訪者的記憶中;在拉薩,“自然融入建筑,建筑歸于自然”的建筑理念,使人、建筑與自然有機融合,形成和諧共生的整體。人們很難想象,如果失去了北京平緩開闊的城市空間布局,破壞了上海外灘優美的城市輪廓線,或失去了拉薩傳統建筑的民族風格特色,這些城市還會有激動人心的文化氣質和文化魅力嗎?
2006年4月25日,J.雅各布斯(J.Jacobs)在多倫多去世,這天距離她90歲的生日僅僅相差9天。在其經典著作《美國大城市的死與生》中,她所提出的城市規劃理論對許多城市的現代規劃產生了深遠影響。她指出,現有的為人們所堅信不移的城市規劃理論根本就是偽科學,“經年之學和數不勝數的微妙復雜的教條原來建于一派胡言之上”,“我們用金錢扼殺了千姿百態的城市多樣性,這有點像溫柔的謀殺”。那么,什么是真正的城市規劃呢?J.雅各布斯認為:多樣性是城市的天性。“城市里的多樣性,不管是什么樣的,都與一個事實有關,即,城市擁有眾多人口,人們的興趣、品位、需求、感覺和偏好五花八門、千姿百態”⑤。因此,無論從經濟角度還是從社會角度來看,城市都需要盡可能錯綜復雜并且相互支持的多樣性的功能,以此滿足人們不同的生活需求。
一座城市不能沒有自己的特色,沒有特色的城市是沒有生命的。人們路過或暫居一座城市時必然會探究這座城市的文化特色,如果僅僅留下“道路很寬”、“樓房很高”的印象,必然會因為這座城市缺少文化個性而感到乏味。這樣的城市更無法滿足市民不同品位的文化需求,也就談不上全面提高人們的生活質量。無論是浪跡天涯的游子,還是葉落歸根的故人,令他們魂牽夢繞的正是對城市文化特色的記憶。吳良鏞教授就曾在《城市特色美的認知》一文中回憶了五十余年前火車沿著嚴整的城墻徐徐停下后走出北京站時的激動心情、初臨重慶臨江門碼頭的經歷和去昆明過金馬碧雞牌樓及雄偉的近日樓的感受。他認為“一般人往往會有類似經歷:某些具有特色的城市,曾經在某方面給自己留下難忘的印象”。具有特殊城市文化特色,并在民眾心目中產生好感的城市,往往才能成為人們懷念和向往的地方⑥。
一座城市的文化特色在某種意義上反映了這座城市的文化水準,來自人們不斷進步的文化意識。城市不僅有體有形,還有神有韻,具有無形的一面,文化特色擁有超越具象之外的意境之美。我們以往對城市形象和建筑藝術的理解,很大程度上還停留在“欣賞”的階段,常常以是否“美”作為評價標準。“這樣的思維邏輯,已經導致了我們對藝術文化的極大誤讀。在房地產開發和城市建設中,藝術總是作為最后一道工序,成為建筑和環境的‘點綴’,如同廚師做完菜需加的‘調料’,實在把藝術文化的功能與價值弱化到了極致”⑦。實際上,無論是城市設計還是建筑設計,都應把傳統文化、地域文化、現代文化等融為一體,注重歷史和現實的對話,形成綜合的概念,這不僅僅是人們平常理解的城市形象本身,而是涵蓋了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之間的溝通與對話。也就是說,城市文化特色以更加開放和融合的姿態參與到社會生活中,與空間、與環境、與市民形成更強的互動體驗,吸引更多的市民參與城市文化的建設。
深厚的文化遺產積淀是塑造城市文化特色不可替代的寶貴資源,而歷史文化景觀是城市個性構成的要素。歐洲眾多歷史性城市無一不是在城市現代化建設中保存了城市個性,并以此進一步提升城市的吸引力和競爭力。我們穿越歐洲可以感到每座城市都有自己的魅力,都有豐富的內涵,都有清晰的文化脈絡,人們能夠很容易地找到這些城市的歷史中心。城市中的建筑都尊重周邊的環境,新老建筑之間絕不存在誰要超過誰的競爭,而是和諧有機地對話。盡管城市中不少建筑本身并不出類拔萃,但是其設計的功能、空間、尺度及與周圍環境的關系等都堪稱典范。雖然這些建筑并非出自同一個建筑師之手,甚至不是同一時代的產物,但是它們源自人們的生活需求和當地的自然條件,有著同樣的文化特征。雖然這些建筑采用的是當地非常普通的材料,但是同樣滿足著人們使用所需功能,上百年的建筑并沒有影響人們過現代化的生活。城市與建筑就是這樣沿著城市文脈前行,一路上謹慎而小心。
《馬丘比丘憲章》對城市個性概括為:“一個城市的個性和特征是其形態結構和社會發展特點的結果。”個性指一事物區別于其他事物的個別的、特殊的性質。文化的個性就是文化的差異性,就是一個城市與其他城市不同、具有本地民眾基礎的、自身發展模式的特色。吳良鏞教授指出:“環境藝術有多種多樣的追求,要講求整體之美、特色之美、充實之美,以城市設計為基點,發揮建筑藝術創造:‘亂中求序’從‘混亂危機’中探索各個發展階段中的整體之美;在‘特色危機’中保護原有特色,并在原有和新的基礎上發展新的特色。”⑧經濟和科技可以全球一體化,但是文化不能全球一體化,文化應保持自己的個性,要有自己的特色。在高科技時代,多么壯觀、豪華和精美的高樓大廈都可能被克隆,但是鮮活的城市特色和個性永遠無法被模仿。一個城市的規模、布局可能會趨同,但是正如每個生命體都擁有不同的遺傳基因一樣,每座城市都有自己獨特的歷史,歷史不可能被隨意復制、改造或加工。城市如人,“外在的美”是它的面貌、形象,“內在的美”則是它的文化氣質、品格,失去了城市這些“內在的美”,城市的文化特色就會大打折扣。正像齊白石先生所說:學我者生,似我者死。這個道理同樣適用于城市文化特色的重塑。弘揚城市文化特色就必須把它們“內在的美”的價值充分體現出來。
在全球化背景下,無論是城市公共政策的確立還是城市規劃設計的編制,都受到全球化的影響,但是有文化特色的城市才具有爭奪全球資源的能力,也才能捕捉到發展機遇。例如歷史文化名城泉州,以“海上絲綢之路”作為帶動城市發展的一個主題文化,激發了海外僑胞關注家鄉發展的熱情,產生了巨大的文化凝聚力,同時也帶來了可觀的綜合效益。城市文化特色與歷史文化沉淀密不可分,就如同人的氣質來自于家庭的熏陶、學校的教育和自我的修養一樣,城市的氣質來自于歷史的積淀和文化的積累,體現于傳統文化和地域文化的有機結合。
(作者為國家文物局局長,摘自天津大學出版社《從“功能城市”走向“文化城市” 》一書)
注釋:
①盧濤,李先逵:《城市核心可持續發展研究的多學科調適理念》,載《城市發展研究》,2002(1),30。
②[英]K.J.巴頓:《城市經濟學――理論和政策》28頁,上海市社會科學院部門經濟研究所城市經濟研究室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84。
③[美]帕克等著:《城市社會學――芝加哥學派城市研究文集》,5頁,宋俊嶺 吳建華王登斌譯,北京:華夏出版社,1987。
④徐康寧等著:《文明與繁榮――中外城市經濟發展環境比較研究》,11頁,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02。
⑤[加]雅各布斯:《美國大城市的死與生》,161頁,金衡山譯,南京,譯林出版社,2005年。
⑥吳良鏞:《吳良鏞學術文化隨筆》,205頁,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01。
⑦楊樂渝:《藝術在城市中的魅力》,載《中國建設報》,2006-02-15(6)。
⑧吳良鏞:《人居環境科學導論》,128頁,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1。
編輯:joe
相關閱讀
城市規劃與發展的三個時代
從歷史的角度來看,城市在幾千年的歷史發展中,經歷了農耕文明、工業文明、信息文明三個時代,我們可以從這三個時代中看到城市的規劃和發展的變遷:【詳細】
在我國開展綠色城市工作的構想
為應對氣候變化,長期以來我國已經做了大量工作,為全球節能減排工作作出了重大貢獻。在我國城市化進程中,促進城市的綠色發展仍然有許多工作可以繼續深入。在諸多措施中,開展綠色城市工作,進行【詳細】
新型智慧城市創新發展
新型智慧城市建設是在國家推進城鎮化的背景之下實施的,在2014年時國家出臺了關于新型城鎮化的規劃綱要,也首次把推進智慧城市寫到國家的重大方針里。所以在2014年的時候,我們的智慧城市已經成為國家的發展戰略之一。【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