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加緊“印制”生物多樣性“名片”
領導者說
“云南要深入實施七彩云南保護行動,突出抓好滇池等水污染綜合治理,扎實推進天然林保護、退耕還林、水土流失治理等生態工程建設,讓良好生態環境成為云南發展的寶貴資源和最大優勢。”
——2009年7月,胡錦濤總書記在云南視察時指出
各級黨委、政府要進一步強化生態文明觀念,建立健全符合生態文明要求的經濟社會發展綜合評價體系,牢固樹立正確的發展觀、政績觀和生態觀,扭轉重經濟指標、輕生態環境指標的傾向,推動形成經濟發展是政績、保住青山綠水是更大政績的科學導向。
——2008年11月,習近平副主席到云南視察時提出
與南美的亞馬遜和印尼的婆羅洲相比,云南的植物數量沒那么多,但從植被多樣性上講,云南占據更加重要的位置。
但是,云南生物多樣性的保護和利用,面臨著嚴峻的挑戰。脆弱的生態系統,直接對生物多樣性構成了嚴重的威脅。
幸好,這幾年來,從政府到民間保護生物多樣性的意識日漸增長。“云南要成為世界生物多樣性保護最好的地區。”以《麗江宣言》和《騰沖綱領》為標志,云南基本形成了政府主導、科技支撐、企業支持、社會參與,搶占生物多樣性保護制高點的格局。云南省更是決定把生物產業作為一個新興的支柱產業來打造。
現在,云南正在加緊印制“生物多樣性”這張名片。記者了解到的最近消息是,省級的生物多樣性保護規劃完成初稿;《云南省生物多樣性保護條例》的編制完成初稿;將用于投入實際生產的生物多樣性監測手段,也已進行了演示。
今天,本報從歷史、地理、科技手段、政策法規等多個角度,講述這些年來人們對生物多樣性的保護,以期呼吁大家更加關注和我們生活一起的其它物種。
A “人類需要重新審視人與自然的關系”
“自人類在地球蠻荒的原野誕生,自然的演化就烙上了人類活動的印記。原始文明,先民對大自然頂禮膜拜,人類屈服于宇宙的神奇威力。農業文明,隨著智力的發育和對宇宙認知的增加,人類在敬畏自然的基礎上開始探索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進入工業文明,人定勝天的驕傲心態侵蝕了人們的神經,人類開始無窮無盡地向自然索取資源,肆無忌憚地向大地傾倒垃圾。人類違背自然的行為,使大自然一次次遭受劇烈的創傷,也一次次向人類實施無情的報復。事實告訴我們,人類需要重新審視人與自然的關系。”
——摘自秦光榮《感悟造化天道滌蕩塵世心靈——為七彩云南保護行動計劃實施3周年而作》
令人憂心的“物種滅絕”
正在熱映的《猿族崛起》,主題帶有明確的警世性質——人類瘋狂的野心所產生的惡果。人類無法尊重和自己同樣生活正在一起的其他物種,影片設置中讓人類遭遇了報復。
本篇報道要講述一個關于物種的話題,讓我們先從令人憂心的“物種滅絕”開始講起。
從地質史的角度來看,由于地質變化和大災變,人類賴以生存的這個星球,起碼經歷了過5次顯著的物種大滅絕。更加糟糕的消息是,由于人類活動造成的影響“物種滅絕速度比自然災難帶給物種的滅絕速度快了千倍。”有學者認為地球正在經歷第6次生物大滅絕。
作為世界上歷史悠久的、最有名望的科學雜志之一,《自然》(Nature)曾2004年1月8日出版的當期刊物中,公布了一個“令人恐怖的”研究成果:到2050年,受全球變暖趨勢影響,占陸地生物物種15%至37%,至少上百萬物種將滅絕。這一研究結果,是來自世界各地的19名科學家,耗時兩年調查范圍涵蓋了地球20%的陸地面積后得出的。“我們談的不是一兩個物種的偶然滅絕,而是125萬個物種。這是一個令人恐怖的數字。我們發現了我們所不希望的結果。”調查結果發表后,研究小組的發起人、英國利茲大學的生態學家克利斯·托馬斯,在接受《華盛頓郵報》電話采訪時如是說。
記者請教中國地質調查局的胡世學博士得知,科技學廣泛接受的統計是,自寒武紀生命大爆炸以來,明顯的生物滅絕事件發生了15次。其中重大“集群滅絕”有5次。科學家一直在研究滅絕的起因和規律,并提出了多種解釋,如隕石撞擊、宇宙射線變強、火山噴發、氣候變化、大氣成分變化、海洋鹽度變化、地磁變化等。
“我們正在經歷第六次物種大滅絕”
全世界有多少個物種?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最重要的世界性保護聯盟——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今年6月16日公布的2011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顯示,在生存狀況已知的59508種生物之中,有19265種瀕臨滅絕,占總數的32.4%。今年列出的瀕危物種與去年相比,尚未獲得相關數據的物種達到了8996種。
地球環境形勢為何如此嚴峻?常見諸報端的5點原因是:第一,生存環境的喪失或破碎化;第二,外來物種的入侵;第三,環境污染;第四,人口爆炸;第五,過度利用。
“人類會不會成為化石?這取決于人類自身的選擇。倘若對地球環境、生物多樣性的保護不能做到持續重視,后果還真不好說。”胡世學博士接受云信記者采訪時認為,他傾向于贊同“我們正在經歷第六次物種大滅絕的”觀點。
人類對自然的索取難以做到節制,致使生態系統遭遇重創。事實上,人們保護生物多樣性,并不是單純地為了欣賞。人類的生存離不開其他生物。地球上多種多樣的植物、動物和微生物為人類提供了不可缺少的食物、纖維、木材、藥物和工業原料。人類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變著地球面貌,一方面為人類生存創造了空前的物質財富,另一方面也極大地改變其他生物的生存環境,使地球上的生物多樣性不斷減少,大量物種趨于滅絕。
B 地理條件帶給云南豐富物種
“云南良好的生態環境和豐富的自然稟賦,既是祖先留給我們的珍貴遺產,更是我們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寶貴財富。為保護好生態環境,云南歷屆省委、省政府一直都在為之努力探尋著,也在積極行動著。”
——秦光榮《感悟造化天道 滌蕩塵世心靈》
云南的種子太多了
“種子太多了,我幾乎不知道從哪里開始,每一樣我都想要,但又太多了……如果一切順利,我可以為過去這些年的努力畫上圓滿句號了。”福雷斯特在最后一份家書中描述了他在云南采集植物標本的感受。
1904年,愛丁堡植物園的職員福雷斯特(GeorgeoForest)接手一項任務,到中國收集杜鵑花燈花卉的種苗和植物標本。差不多28年中,福雷斯特先后7次來云南,雇傭了當地人為他在云南西北部進行了長期的收集,甚至在麗江城北20公里的一個少數名族村寨設立了一個長久駐點。直到1932年3月,福雷斯特死于心臟病。
云南的物種不單吸引了福雷斯特,1868年和1875年,英國博物學家安德森兩次到高黎貢山采集鳥類、兩棲類及魚類標本。1895年,法國博物學家叔里歐,到滇西采集植物標本。
地理條件帶來動植物資源
云南的物種為什么會無比豐富?以至于吸引了他們從萬里之外來采集標本。今年11月4日,云南生物多樣性研究院沈立新副院長接受了云信記者專訪。
“主要是地理條件,帶給云南豐富的動植物資源。”沈立新副院長認為,要了解云南的生物多樣性,必須先了解云南這塊“神奇”的土地。
云南的全境東西最大橫距864.9公里,南北最大縱距900公里,北面是亞洲大陸,南面則是東南亞半島,北回歸線橫貫滇南地區。云南受到了東南季風和西南季風控制,又受西藏高原區的影響。“從氣候類型來看,云南全省氣候類型豐富多樣,有北熱帶、南亞熱帶、中亞熱帶、北亞熱帶、南溫帶、中溫帶和高原氣候區等氣候類型。”沈立新介紹,氣候的區域差異和垂直變化十分明顯。由于受地形的影響和天氣系統的不同,全省氣溫緯向分布規律中常會出現特殊的情況,這種情況反映了氣候的區域差異和垂直變化。此外,從云南地勢來看,自西北向東南分三大階梯遞降。總的來說,云南是一個多山的省份,但由于盆地、河谷、丘陵,低山、中山、高山、山原、高原相間分布,各類地貌之間條件差異很大,類型多樣復雜。
“云南是全球物種資源最為豐富的地區之一,亞馬遜流域也是,但是這兩者之間還不太一樣。”沈立新給記者分析說,亞馬遜流域適合植物生長,有浩瀚無際的原始森林,各種植物兩萬余種,盛產優質木材,并被譽為“地球之肺”。
云南物種多樣性豐富,但種群小、數量少。這主要是由于云南自然地理條件的復雜性和多樣化,使得相對一致的生境范圍都不大,但同一區域不同生境類型之間差異較大,十分有利于物種分化和新種的形成,而不利于種群的擴散和發展。
“云南的自然地理條件是,跨越了熱帶、溫帶、滇西北的寒帶物種都有,還有”立體氣候“的特點。這些與亞馬遜流域不一樣。”沈立新介紹。
云南瀕危樹種搭乘“天宮”升空
云南生物多樣性是豐富性,云南各類物種種數均接近或超過全國的一半以上。“它是豐富的、獨特的、脆弱的,這是云南生物多樣性最顯著的特點。”沈立新告訴云信記者,在獨特性方面,云南擁有一批物種孑遺種、獨特種和古老種。在西疇縣僅有的7棵樺蓋木,滇金絲猴僅次于大熊貓的珍稀物種。
“7棵樺蓋木分布不超過一平方公里,這些物種的價值很高,原因是珍稀瀕危,這些小小物種,一旦受到了外來的破壞,修一條路什么的,很可能就完全消失了。”沈立新介紹,其脆弱性,則是因為云南特殊的地形地貌、復雜的氣候環境,導致云南物種多,但種群稀、數量少,分布區域小,生態適應能力低,對外界干擾非常敏感,遇有自然災害或人為破壞,很容易陷入瀕危境地甚至滅絕。
還有一條關于瀕危物種的新聞是,不久前,今年9月29日晚上,云南的瀕危樹種大樹杜鵑和望天搭乘“天宮一號”成功升空。大樹杜鵑應該算是云南最有代表性的一種珍稀植物。大樹杜鵑是一種原始而古老的植物類型。1919年,科考人員在云南騰沖縣境內的高黎貢山,海拔2100—2400米的原始森林中首次發現大樹杜鵑,當時這株大樹杜鵑年齡已超過280歲,樹高達25米。
另外“望天樹”也去了太空。1975年,由中國云南省林業考察隊,在西雙版納州勐臘縣境內發現。望天樹是我國的一級保護植物,一般高達60多米,胸徑100厘米左右,最粗的可達300厘米。望天樹一般生長在海拔700—1000米的溝谷雨林及山地雨林中,形成獨立的群落類型,展示著奇特的自然景觀。因此,學術界把它視為熱帶雨林的標志樹種。
C 像GDP指標那樣 重視生物多樣性指標
“就地保護”既保護了生活環境中的物種個體、種群或群落,還維持了坐在區域生態中能量和物質運動的過程。物種的正常發育與進化過程,以及物種與其環境間的生態學過程。物種在原生環境下的生存能力和物種內遺傳變異度。
《自然保護區條例》施行
1994年12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自然保護區條例》施行。在《中華人民共和國自然保護區條例》里,“自然保護區”是指對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態系統、珍稀瀕危野生動植物物種的天然集中分布區、有特殊意義的自然遺跡等保護對象所在的陸地、陸地水體或者海域,依法劃出一定面積予以特殊保護和管理的區域。
自然保護區分為核心區、緩沖區和實驗區。區內保存完好的天然狀態的生態系統以及珍稀、瀕危動植物的集中分布地,應當劃為核心區,禁止任何單位和個人進入。
核心區外圍可劃定一定面積的緩沖區,只準進入從事科學研究觀測活動。緩沖區外圍劃為實驗區,可進入從事科學試驗、教學實習、參觀考察、旅游及馴化、繁殖珍稀、瀕危野生動植物等活動。因教學科研的目的,需要進入自然保護區的緩沖區從事非破壞性的科學研究、教學實習和標本采集活動的,應事先向自然保護區管理機構提交申請和活動計劃。
“條例還規定,禁止任何人進入自然保護區核心區。”周汝良介紹,因科學研究需要必須進入核心區的,應事先向自然保護區管理機構提交申請和活動計劃,并經省級以上人民政府有關自然保護區行政主管部門批準;進入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核心區的,必須經國務院有關自然保護區行政主管部門批準。
領導者說
生物多樣性保護是一項公益事業,政府有義不容辭的責任,也離不開公眾的廣泛參與。因此,我們要轉變保護方式,從單純以政府為主向政府主導、全社會參與的多元化開放式保護轉變。
——2010年5月26日,秦光榮在“滇西北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會議”上表示保護生物多樣性我們義不容辭
E 云南的生物多樣性 不僅僅是云南的事情
“我國重要的生物多樣性寶庫和西南生態安全屏障。加快滇池等高原湖泊水環境綜合治理,推進大江大河上游森林生態建設、水土保持和重點區域石漠化治理,切實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
——國務院關于支持云南省加快建設面向西南開放重要橋頭堡的意見
云南率先編制《生物多樣性保護條例》
“以前,我們對生物多樣性的保護,很多是停留在口號上。比如說,你要做保護起碼應該有個規劃。”云南生物多樣性研究所副所長沈立新說,直到今年,云南“生物多樣性保護戰略行動計劃”的初稿才完成。幸喜的是,普洱作為云南的地州層面,率先提出了生物多樣性的保護規劃。
對生物多樣性的基礎性科學研究外,需要在法律、法規領域上對生物多樣性進行保護。這方面的情況,在相當長的時間里也是空白,需要進行彌補。記者了解到,目前《云南省生物多樣性保護條例》的編制也在進行,初稿已經提出了。“這在全國范圍來看,云南是率先來開展這項工作的。”沈立新介紹。
豐富的生物多樣性是云南的一張名片,保護好生態環境和生物多樣性是責任,也是實現云南自身可持續發展的保障。為積極響應國際生物多樣性年和2010國際生物多樣性年中國行動,啟動實施《2010國際生物多樣性年云南行動騰沖綱領》,要進一步叫響云南是中國和世界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地區、云南是中國和世界生物多樣性保護最好的地區、云南是中國和世界生物多樣性保護公眾參與度最高的地區,把生物多樣性保護作為全省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抓手,不斷開創云南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新局面。
資金的投入,對生物多樣性的保護是個好消息。“拓寬生物多樣性保護資金投入渠道,從財政、稅收等多個方面加大投入,充分發揮云南省生物多樣性保護基金會的平臺作用,廣泛動員社會各界參與生物多樣性保護行動。”去年的“滇西北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會議”上,投入資金保護廣泛受到重視。
另外,“生物多樣性保護是一項公益事業,政府有義不容辭的責任,也離不開公眾廣泛參與。”這意味著,云南還將建立更加廣泛的公眾參與機制。在滇西北、滇西南9個州(市)各建立一個區域性的生物多樣性保護教育基地,免費對公眾開放。積極引導企業承擔保護環境的社會責任,充分發揮民間環保組織等各種社會組織的優勢。
記者了解到,在“十二五”期間,將基本建立云南省生物多樣性保護與開發利用的生態補償機制。推動生物多樣性的科學開發和利用,建立完善生物資源開發利用專家評估機制。建立完善生物多樣性保護交流合作機制。
編輯:gloria
相關閱讀
云南省第一個以濕地命名的保護區
高原出平湖,難能可貴,于是人們習慣性地把這些大湖大河稱為“海”。知名的麗江拉市海,不是海卻有比海景還要美的海景。【詳細】
云南:設立鮮切花高鐵快運物流園區
云南是亞洲鮮切花交易中心,與南美洲的哥倫比亞、厄瓜多爾及非洲的肯尼亞并稱【詳細】
云南省生物多樣性保護條例(草案)
第一章總則【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