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探討如何保護“爭議性名人故居”
名人故居是展示城市文脈不可或缺的點睛之筆。近來,如何界定“名人”,“爭議性名人故居”如何保護,在上海引發熱議。
上海1986年就被列為中國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在這里生活、工作過的名人不勝枚舉。在上海的老城區,游客漫步在梧桐林立的幽靜馬路上,不經意就會與一幢名人舊居“撞個滿懷”。
但由于名人界定標準不清、產權復雜等原因,并非每一幢有名人故事的老宅,都能得到最好的保護。在此間一些名人居住過的住宅里,仍“擠著”好幾戶居民;還有一些舊居,因曾經住過的名人具有歷史爭議性,而尚未獲得相關文物保護部門的“護身符”。
據上海市政協文史委的一項調查,截至2010年底,上海的名人故居有354處,其中列為全國、市、區(縣)三級文物保護單位和登記不可移動文物保護單位范圍的有199處,未被列入的有155處。
盡管有此間文物保護部門對該項調查提出質疑,認為未被列入的名人故居,事實上基本受到保護,比如被列為優秀歷史建筑等。但名人界定標準不一,以及產權復雜、管理主體不一等問題無疑成為此間相關文物保護部門為之“頭痛”的難題。
上海市政協文史委副主任朱敏彥認為,上海目前對名人缺乏統一的界定標準,名人故居中有價值的古代建筑和精美的近代建筑保護得較好,而那些建筑不美觀、“不值錢”的故居,保護現狀則令人堪憂。
上海市文物局文物保護管理處副處長李孔三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認為,對于具有爭議性的名人故居,最關鍵是先把建筑載體保護下來,拆了就沒了。至于如何回避爭議性,可以通過側重建筑本身、不刻意突出爭議性人物等方式予以保護。
在名人故居“扎堆”的上海徐匯區,正對一些尚未獲得更高“護身符”的歷史文化名人寓所(舊居),予以掛牌證其“身份”。在徐匯區的武康路上,曾為民國首任內閣總理唐紹儀寓所的西班牙式洋房等一批舊居,目前都已掛牌,以助經過的人們“識得”這里原有一處名人足跡。
編輯:ljing
相關閱讀
鄭州:以生態綠化方式讓古遺“活”起來
鄭州市生態保遺工作推進會在新鄭召開。鄭州市委常委、統戰部長、市生態建設領導小組副組長楊福平出席會議。鄭州市財政局、文物局、各縣市區、管委會生態保遺工程等相關部門負責同志參加會議。【詳細】
評論:“瘆得慌”的天津瓷房子該被拍賣嗎?
位于天津市和平區赤峰道64號的“瓷房子”,因其主人的獨特裝飾,變成了當地一景。但是,自誕生之日起,瓷房子就被質疑“破壞歷史舊貌”、“裝飾俗氣”等。最近,瓷房子因其主人身陷借貸官司,法院宣布將被拍賣。【詳細】
文物古跡終究是要給人看的 怎么與世隔絕
如果秉持“為保護而保護”的心態,讓文物古跡與世隔絕,讓世人無法從中得到精神養料,這些文化遺產的價值就打了折扣。【詳細】
國家文物局調研北京歷史文化名城文物保護
近期,國家文物局調研組與北京市相關負責人共同調研歷史文化名城文物保護工作,實地查看萬松老人塔、楊椒山祠、寧郡王府等文物保護單位騰退利用情況,并就北京歷史文化名城與文物保護工作進行了專題座談。【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