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繭成蝶 畢節提交“治石”綠色樣本
治石——畢節用綠色儲蓄財富
從“破壞者”到“受益者”,畢節市清水鋪鎮橙滿園村感受著綠色帶來的質變。
20多年前,赤水河上游河谷地帶的清水鋪鎮南關村,因為人多地少過度開墾造成水土流失、生態脆弱,“南關”成了年年遇到“難關”。
現在,從河畔到山頂,路旁是一片片臍橙果園,南關村也與鄰近沙地村合并為橙滿園村。村民趙連全說,過去以種糧為主,可土地跑土跑水跑肥,種糧產量太低。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市林業局派專家指導我們種橙子,水果變成主業。往年水果收入有四五萬元,今年雖然是“小年”,但橙子收入也有1.5萬元。
截至目前,橙滿園村森林覆蓋率超過88%,經果林面積超過8500畝,農民年人均收入達3500元,其中水果收入占了80%,全村3400多人過上小康生活。
畢節市防治石漠化中心副主任曾憲勤說,近年來,畢節根據海拔高低,在赤水河流域6個鄉(鎮)發展柑橘、核桃、板栗等經果林,石漠化治理取得了良好效果。
在畢節,借綠引富的例子比比皆是。
赫章縣河鎮鄉海雀村也曾陷入過山地種糧入不敷出的窘境。但是,通過引導村民種植核桃,該村不僅改善了生態環境,而且還讓村民看到造林致富的希望。截至目前,赫章縣財神鎮核桃面積達3萬畝,已掛果5200畝,年產核桃60萬公斤,經濟效益3300多萬元,農民年收入上萬元的就有近60戶。
核桃產業在畢節石漠化嚴重地區的迅速崛起,在收獲經濟效益的同時,大面積的核桃林還減少了水土流失。
近年來,貴州省委、省政府加大對赫章縣核桃種植的扶持力度,僅2009年到2010年就扶持核桃種植面積55萬多畝,投入財政扶貧資金超過1.9億元。
利好接踵而至。
貴州省日前下發《2011年-2015年核桃產業化扶貧建設規劃》提出,到“十二五”期末,全省將完成核桃種植任務1000萬畝后,到2018年核產業建設規模面積達1500萬畝標。
治石——畢節迎來發展新契機
收獲源于不斷實踐和積累。
在石漠化治理取得顯著成效的同時,畢節還摸索出多種林業產業發展模式。
特色林果產業發展模式——目前,畢節特色經濟林種植面積達155萬畝,其中茶園面積25萬畝。生態畜牧業發展模式——根據自然條件,畢節在林下種草養畜、林下放養家禽和特色養殖的推動下,目前已建成以羊、牛為主的規模養殖場(小區)667個。林下產業發展模式——因地制宜地發展林菜面積20萬畝,林藥面積10萬畝;生態旅游發展模式。全區先后成立百里杜鵑等3個國家級森林公園,三丈水等省級森林公園,大海壩等縣級森林公園,通過開展一系列特色的森林生態旅游,有效鞏固了生態建設成果。
據了解,畢節市石漠化治理目前已覆蓋全市35個鄉(鎮),2010年全市共完成特色經果林16余萬畝。
付出得到豐厚回報。
畢節地區林業局通過大力實施“生態立林、產業強林、林改活林、科技興林、依法治林”“五林”戰略,“十一五”全區實現森林資源3個同步增長:森林面積、活立木蓄積量、森林覆蓋率分別從1995年的1366.2萬畝、1389.64萬立方米、33.92%增長到2010年的1620萬畝、2092萬立方米、40.03%。
2011年5月,貴州省、省政府召開畢節試驗區新一輪改革發展推動大會,明確提出,到2015年生產總值達到1500億元,力爭突破1800億元,減少貧困人口75萬人,森林覆蓋率達到45%左右,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5‰以內,確保2020年與全國同步進入全面小康社會。
2010年,貴州省完成石漠化治理面積167.25萬畝,綜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積168萬畝。從2011年起,貴州省有石漠化治理任務的78個縣將全部得到中央專項資金支持,貴州省率先在全國實現石漠化治理工程全覆蓋。
編輯:gloria
相關閱讀
園冶杯獲獎作品丨車公莊19號院景觀改造
設計師既是場地修繕者也是直接使用者,采用多方共謀共建的方式,以生態、健康、友好作為核心手段,修復大院環境,創造活力新生。建成后社區環境大幅度提升,社區鄰里互識,溫暖度開始回升,成為綠色創新友好的健康示范項目【詳細】
園冶杯獲獎作品丨合肥逍遙津公園改造
按照“古風古韻 生態生活”的設計原則,淡化商業、娛樂功能,力求“水清、樹綠、景美、生態優”,回歸園林藝術本源,打造合肥市民心目中的“古逍遙津”【詳細】
河北省第六屆(滄州)園林博覽會5月26日開幕
本屆園博會主題為“千里通波、大美運河”,園博園占地面積196.7公頃,規劃建設有“一帶三區”,即:運河風光帶,城市展園區、專類植物展園區、綜合服務區,建成13個城市展園和滄州坊商業街羅列其中【詳細】
首鋼園變身高端“秀場”
打造全球首發中心、首發首秀首展紛至沓來、科幻企業云集……現如今的首鋼園變身高端“秀場”,吸引科技、科幻、體育、文化、商業等產業集聚。記者近日獲悉,一季度首鋼園舉辦各類活動會展78場【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