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文化是現代景觀設計的主流文化
1.自然與文化的互作
1.1環境發展與人類認識論
1997年1月27日,聯合國在其《全球環境展望》報告中列舉了全球環境發展的其大趨勢:
?。?)地球可再生資源,包括土地、森林、淡水、沿海地區、漁業和城市空氣,以超出其自然再生能力,因而是不可持續的;
?。?)溫室氣體釋放仍然高于《氣候變化公約》的規定;
(3)自然區域及其生物多樣性因農業土地和人類居住區的擴展而逐漸喪失;
?。?)日益廣泛的使用化學品來促進經濟發展的做法構成了重大的健康風險、環境污染和處置問題;
(5)迅速而又未經良好規劃的都市化,特別是沿海地區都市化正在給鄰近地區的生態系統造成嚴重負擔;
?。?)在全球范圍內,能源開發不符合可持續發展的原則;
(7)全球生物化學周期復雜的、且日常不為人知的相互作用正在導致大氣酸化、氣候異常、水文周期變化,以及生物多樣性、生物量和生物生產力的喪失。
所有這些,需要人類從認識論深層問題上尋找根源,第一,人類并沒有創造物質,除了人本身以外并沒有創造任何物質資源。人類的創造在于,通過技術改變物質的存在形式,使收稿日期:2004.9.11作者簡介:田國行/男/1964年生/河南農業大學/副教授/碩士生導師
它能為人所用。這是變自然為文化的過程。在這種改變過程中,人類過度開發資源,損害了地球資源庫;人類過渡排放廢棄物,增加了地球廢物庫。第二,物質是不滅的。人類排放到環境中的物質都沒有消失,只有物質形式的轉變。問題在于,地球經歷了數億年的進化,形成適合人和其他生命生存的條件,但是主要在兩個世紀的工業化發展中,人類活動急劇的改變地球生態,不僅減少地球生物多樣性,而且釋放大量多種多樣的、人工合成的化學物質,其中許多不能被生物分解,他們進入地球生物化學循環,改變了原有的生物地球化學平衡,任何生物不能適應這種急劇的變化。
1.2自然與文化
自然不等于文化,許多自然事物不能現成地符合人類的需要,人通過自己的勞動改變自然使它適應自己的需要,這就是文化。文化引起自然的變化是不可避免的,關鍵是在引起自然變化的過程中采用什么樣的技術手段。是尊重自然規律,還是違反自然規律。如果違背自然規律,就必然帶來生態災難;如果按照生態規律辦事,人類就可以建設比自然生態系統有更高生產力的人工生態系統[1]。這就是尊重自然的景觀規劃與景觀設計。從哲學和文化學的高度認識景觀規劃設計,歸復中華民族尊重自然的大道文化哲學與現代生態學思想,對于構筑自然---社會---經濟復合生態系統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因為景觀學本身就是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的復合學科,是研究人類影響下的物理環境、生物環境和社會環境之間的關系及其演化規律,是人類為生存并生存得更好以及寄托心靈的,并與其緊密聯系的環境空間,就更沒有理由拒絕生態哲學的指導。
1.3生態學與景觀規劃學
生態學的前提是自然界所有的東西聯系在一起的。他強調自然界相互作用過程是第一位的。所有的部分都與其它部分及整體相互依賴相互作用。生態共同體的每一部分、每一小環境都與周圍生態系統處于動態聯系之中。處于任何一個特定的小環境的有機體,都影響和受影響于整個有生命的和非生命環境組成的網。作為一門自然哲學,生態學扎根于宇宙有機論——認為宇宙是有機的整體,它的生長發展在于其內部的力量,它是結構和功能的統一體。
當今時代,生態學研究的重點已經從研究以生物為主體的生態,轉向以研究人為主體的生態,普通生態學發展到人類生態學,園林學也擴展到景觀學。從某種意義上講,景觀學的理論是以人類生態學為基礎,景觀規劃設計則是人類生態學的技術延伸與具體實施的方法[2]。如果說人類生態學的發展,標志著生態學向哲學領域的擴展,筑起了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的橋梁,景觀學則架起了人類合理利用自然資源和保護人類心態的橋梁,關注的則是如何把這一橋梁建得既美觀又實用,還經濟。即利用人類一切先進的技術手段,在滿足人類一切戶外活動需求的前提下,構建理想的人居環境空間。
編輯:zhaoxi
相關閱讀
文化和自然遺產日四川舉辦非遺宣傳展示活動
6月9日是2018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以下簡稱遺產日)。為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引,進一步提高人民群眾保護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以下簡稱非遺)意識,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根據文化【詳細】
園林水系池岸景觀設計
近來,環境景觀越來越注重水體,無水不靈;有的房地產公司還提出戶戶開門臨水的要求。而在實際操作上,水面邊岸則是易被忽視且不易設計、施工好的項目。其所占投資比例不菲,值得斟酌探討。【詳細】
成功的景觀設計輕松拯救空間顏值
近年來,人們對生活質量和生活環境的要求在不斷的提升,對于自然的向往也越來越強烈。【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