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文化是現代景觀設計的主流文化
3.2綠色文化出現的必然性
事實上,無論狹義的綠色文化也好,廣義的綠色文化也好,都是人類對環境的社會生態適應。而且,它們都是相互聯系的,后者是在前者的基礎上繼承和發展起來的。人類在創造綠色文化對環境的社會生態適應過程中,也在不斷地由必然王國走向自由王國。人類總得不斷地總結經驗,有所發現,有所發明,有所創造,有所前進。
19世紀的工業革命開創了人類歷史的新紀元,并在人類歷史上寫下了極其光輝的一頁。但是,隨之而來的資源危機、環境危機,使人類從祖先那兒繼承下來的綠色意識開始猛醒,而擺在當代人類面前的一系列日益嚴重的問題——溫室效應加劇、臭氧層耗損、酸雨現象、森林資源大量毀滅、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水資源危機和環境污染等,使人類必須創造新的綠色文化來挽救支撐人類文明的環境,這種新文化就是廣義的綠色文化。于是就有了1972年的人類第一個環境會議和1992年的里約世界環境與發展會議,有了以美國生態學家萊切爾·卡遜的《寂靜的春天》開始的世界生態運動,有了富裕和貧困的對話和世界性保護環境的各式各樣的綠色組織;也就有了對全球影響的綠色政治,也就有了狹義的綠色文化更先進的生態農業和持續農業,有了眾多的綠色、綠色產業、綠色生態工程、綠色商標和綠色產品,有了綠色的、花園般的城市,而以綠色的生態意識、全球意識為代表的生態倫理學、生態哲學、生態教育、生態旅游和以綠色為主導的環境科學、生態科學的發展。所有這些,都是人類為了生存和發展而與地球環境結為伙伴關系的綠色文化。
3.3生態文化的發展
生態文化和發展過程也經歷了由自然文化—民族文化—科學文化—生態文化發展的四個階段和層次。在自然文化階段,人類的古代祖先們創造了圖騰文化,并以綠色圖騰——對植物的崇拜和以植物共生的動物崇拜作為文化的特征,這是人類創造的最早的綠色文化。該階段,綠色文化在全世界出現驚人的一致性,是由于早期人類產生的環境相似。那時,由于人類對環境的適應能力、對自然的改造能力還處于較低級的階段,其居住的環境多屬于氣候、地形、水源狀況較好的地區。隨著人品逐步增加及人類對自然的認識能力、改造能力的增強,原來的采集—狩獵文化已不能滿足人們生存的需要。人們開始拓展生存環境的范圍,人口發生遷徙,人類的生產方式也由采集—狩獵轉向農業、畜牧業。這時人類社會由部族向民族形態演替,出了風格各異、五彩繽紛的民族文化,但綠色文化仍處于狹義的綠色文化階段,當綠色文化由狹義轉向廣義時,正是民族文化向科學文化的轉化階段。因為原有的文化造成了對環境的破壞,而被破壞的環境已不能支撐原有的文明。生態危機促使人類必須創造新的綠色文化來拯救自己的生存家園。這也正是文化的整合性。文化的整合是由向前發展的科學來整合,而科學的發展是無止境的。所以,自然文化—民族文化—科學文化—生態文化的四個階段又可以看作文化的四個層次,它們之間沒有絕對的界限,而是我中有你,你中有我,只是不斷地向前、螺旋形地上升的[6]。這也就是狹義的綠色文化和廣義的綠色文化之間的關系。
由上可見,生態文化也是包容在人類創造的全部文化中的。它是研究人與環境關系的科學,并在人類龐大的文化體系中舉足輕重,關系著人類的家園和人類的命運。因此,生態文化是人類文化的重要內容,也是當前人類必須學習、總結和研究的重要課題。
建立人類新文明——綠色文明中國有的學者提出建立人類新文明——與大自然和諧相處的綠色文明的觀點,并把農業文明稱之為“黃色文明”,而把18世紀以來工業革命以及隨之而來的環境危機稱之為“黑色文明”。因為,農業文明和工業文明意味著人類在一定程度上以犧牲環境為代價去換取經濟和社會發展,這種發展付出的代價是慘重的。在自然界中,人類無論怎樣推進自己的文明,都無法擺脫文明對自然的依賴和自然對文明的約束。自然環境的衰落,最終也將是人類文明的衰落。當前,“只有一個地球”的呼聲越來越高昂,一個環境保護的綠色浪潮正在席卷全球,這一浪潮沖擊著人類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預示著人類史上的一場“環境革命”即將來臨。這場革命是歷史發展的必然產物,通過它,人類將重新審視自己的行為,摒棄以犧牲環境為代價的“黃色文明”和“黑色文明”,建立一個與大自然和諧共處的綠色文明。
3.4景觀學與文化表達
景觀學這一概念的提出,在哲學層次上使景觀規劃與景觀設計得到了統一,也使二者在更高層次提供了理論上的支持。景觀規劃比之于景觀設計有兩方面的不同,一是景觀規劃注重宏觀尺度和綜合性項目的地景觀規劃,其尺度比景觀設計的對象為大,其綜合性也比景觀設計為強;其二,景觀規劃側重于景觀開發而不是景觀營造,注重對現有景觀因勢利導的利用,景觀設計則是在中觀尺度以下的空間范圍進行景觀空間的重新塑造,尤其是城市內的各類小型景觀及單體項目的建設。美國著名景觀大師約翰西蒙茲(JohnOrmsbeeSimonds)在其“景觀學:人類自然環境的營建(LandscapeArchitecture:theshapingofMan’sNatureEnvironment)”一書中指出,景觀規劃的最終目的在于為人類創造一個理想的和可持續的生活、發展環境,但實現此目的,必須從比以往只關注建筑地段內部及周圍的工程條件轉移到關注建筑環境與建筑文化風格的更廣泛的時空尺度上考慮(Simonds,J.O.1961)。現代景觀學認為,景觀規劃強調景觀空間的優化利用必須與所在地域的生態條件相適應、相協調。同時強調,景觀規劃的本質應該以現實為基礎,以較小的投入與對地表最小的擾動,形成理想的景觀空間。
景觀是一定地域范圍的綜合體與總體,包含了自然的和人工的一切整體。景觀規劃與設計就是對這一定地段的自然元素與人工元素的合理利用與空間組合。以自然元素構成的清新優美的自然環境固然是當今人類夢寐以求的理想景觀空間,但領導這一空間的靈魂是文化而不是別的,景觀特色的創造同樣依賴于景觀文化的表達。
編輯:zhaoxi
相關閱讀
園冶杯獲獎作品丨車公莊19號院景觀改造
設計師既是場地修繕者也是直接使用者,采用多方共謀共建的方式,以生態、健康、友好作為核心手段,修復大院環境,創造活力新生。建成后社區環境大幅度提升,社區鄰里互識,溫暖度開始回升,成為綠色創新友好的健康示范項目【詳細】
園冶杯獲獎作品丨合肥逍遙津公園改造
按照“古風古韻 生態生活”的設計原則,淡化商業、娛樂功能,力求“水清、樹綠、景美、生態優”,回歸園林藝術本源,打造合肥市民心目中的“古逍遙津”【詳細】
河北省第六屆(滄州)園林博覽會5月26日開幕
本屆園博會主題為“千里通波、大美運河”,園博園占地面積196.7公頃,規劃建設有“一帶三區”,即:運河風光帶,城市展園區、專類植物展園區、綜合服務區,建成13個城市展園和滄州坊商業街羅列其中【詳細】
首鋼園變身高端“秀場”
打造全球首發中心、首發首秀首展紛至沓來、科幻企業云集……現如今的首鋼園變身高端“秀場”,吸引科技、科幻、體育、文化、商業等產業集聚。記者近日獲悉,一季度首鋼園舉辦各類活動會展78場【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