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綠地群落構建的缺陷與優化途徑探討
3.2模擬地帶性群落的結構特征,遵從“生態位”原則,構建適宜的復層群落結構
綠地群落植物配置核心是生態位的配置,利用不同物種生態位的分異,采用耐蔭性、個體大小、葉型、根系深淺、養分需求和物候期等方面差異較大的植物,避免種間直接競爭,形成互惠共生,結構與功能相統一的良性生態系統。
經過長期演化,頂級群落是與當地氣候和土壤等相適應的最佳生態結構。因此,綠地群落應遵循自然規律進行種植設計,借鑒地帶性自然群路的種類組成、結構特點和演替規律,根據不同植物的生態幅度,營造以喬木為骨架和木本植物為主體的喬、灌、草復合群落,并充分考慮群落的發展和動態演替規律,促使城市綠地群落與潛在植被特征相接近,形成接近自然植物群落的結構,增加總體物種潛在的共存性,為動物、微生物提供良好的棲息和繁衍場所,確保群落空間結構、營養結構和時間結構的合理性。
城市植物群落也應追求自然美,優化物種、群落外貌、形態和色彩等組合,重視植物的景觀、美感、寓意和韻律效果,產牛富有自然氣息的美學價值和文化底蘊,達到生態、科學和美學高度和諧的效果,并與城巾景觀特色、建筑物造型相融合。
在物種選擇上,盡量選用與當地氣候、土壤相適應的物種,能在當地降雨條件下生存和生長,推廣少灌或免灌群落;利用綠地凋落物和綠肥等土壤適宜物,進行再循環和再利用,利用混交根瘤或菌根植物,減少施肥、除草和修剪等非再生能源的使用。另外,綠地群落構建的重點也應轉移到立地條件的改良,推廣以人工介質為基礎的種植土,創造和模擬植物適生生境,為更多物種的引進和健康生長奠定基礎。
3.3恢復和重建城市近自然群落,創建野生動植物棲息地
在城市部分區域,特別是公園、河岸、綠帶、人造森林和科普基地等,適當恢復或重建部分近自然群落,創建城市新的野生動植物棲息地,為野生生物的覓食、安全和繁衍提供良好空間,促進城市自然保育,滿足市民接觸自然野趣和自然生態教育的需求。
近自然群落的構建應以多類型的混合牛境創造(habitatcreation)為基礎,利用以土和水為主的自然環境異質性,模擬潛在植被,順應進展演替規律,積極保護自然更新的幼苗幼樹,并創造擴展空間的環境條件,如適當抽稀和創建林隙(forestgap)等,改善幼苗幼樹的光照和營養空間,并通過管理演替(managedsuccession),優化調控群落結構,避免因栽植少量的植物而破壞野生狀態的自然多樣性。同時,配置為鳥類及其他動物提供食物的物種,如蜜源植物和漿果植物等。
根據生境的自然特點和功能,采用適宜的群落類型,如以種類豐富的草地代替單—的草坪,依照地帶性野花的花期、花色、植株高度、習件等,輔以混播或混作,可構建色彩斑斕的低維護自然野花群落,改變申一草坪或雜亂野草的格局。再如,開發利用豐富的濕地資源,改變已往搬套陸地的綠化方式,建造帶自然邊緣的水體和濕地系統,構建水生和濕生群落,發揮近自然綠地群落的獨特效益。
4 結語
改變目前普遍存在的事后管理和末端管理為源頭管理,從改善群落設計和種植結構入手,優化城市綠地群落的結構,避免“頭疼醫頭,腳疼醫腳”的窘境,特別是改變目前暴發戶件質的超前鋪張的畸形綠化形式,強調城市綠化科學人文精神,倡導營造健康、自然和舒適的綠色空間,提高綠地群落構建水平是基本出路。
合理的綠地群落應根據城市氣候、上壤和潛在植被特征、城市建設狀況、經濟基礎和文化淀積,借鑒地帶性植物群落的種類組成、結構特點和演替規律,模擬自然生態系統,科學而藝術地再現地帶性群落特征,構成穩定、高效、持續和經濟的群落。
編輯:zhaoxi
相關閱讀
園冶杯獲獎作品丨車公莊19號院景觀改造
設計師既是場地修繕者也是直接使用者,采用多方共謀共建的方式,以生態、健康、友好作為核心手段,修復大院環境,創造活力新生。建成后社區環境大幅度提升,社區鄰里互識,溫暖度開始回升,成為綠色創新友好的健康示范項目【詳細】
園冶杯獲獎作品丨合肥逍遙津公園改造
按照“古風古韻 生態生活”的設計原則,淡化商業、娛樂功能,力求“水清、樹綠、景美、生態優”,回歸園林藝術本源,打造合肥市民心目中的“古逍遙津”【詳細】
河北省第六屆(滄州)園林博覽會5月26日開幕
本屆園博會主題為“千里通波、大美運河”,園博園占地面積196.7公頃,規劃建設有“一帶三區”,即:運河風光帶,城市展園區、專類植物展園區、綜合服務區,建成13個城市展園和滄州坊商業街羅列其中【詳細】
首鋼園變身高端“秀場”
打造全球首發中心、首發首秀首展紛至沓來、科幻企業云集……現如今的首鋼園變身高端“秀場”,吸引科技、科幻、體育、文化、商業等產業集聚。記者近日獲悉,一季度首鋼園舉辦各類活動會展78場【詳細】